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采访本上的城市《缺乏契约精神的中国城市文明》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5:57:03
  • 79

文/严杰夫

途加千字文俱乐部专稿:http://1k.tugus.com/

“我家在常州住的巷子叫青果巷……我们家的房子是明朝造的,了不起,很旧了也不能拆掉,旁边就造一座新的房子,连在一起,房子有好几进。我们住在新房子里,旧房子租给人家。我们家在运河边上,前门在路上,后门在水边。我们住在河的北面,我要过了河去上学,河没有桥,只有由船连起来的渡桥,人在船上走过去。大船来的时候,摆渡船就分开,叫开渡,大船过去之后再合起来,人又可以走来走去。”这是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对他的家乡老常州城的回忆,文字中描述的典型的江南古城的景象,在现在的常州城内,恐怕只能在青果巷仅存的一段里弄周围,才能寻到一丝痕迹,而延陵古城的全貌恐怕就只能在古籍文献中才能得以窥见了。在《采访本上的城市》中,前建设部副部长周干峙也将延陵古城,举做城市拆迁过程中传统历史文化名城被肆意破坏的典型案例。

其实,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整个常州城依然是里弄“阡陌相通”,除了部分地区的环境已经变迁以外,整座老城的形制轮廓依然清晰可辨:青果巷、前后北岸、古村、西瀛里城墙脚、乌龙庵、青山桥上街下街等等诸多“老常州们”熟谙的地名,当时依然各有与之对应的实质区域存于世。但如今有些地方要么仅仅留下了一个虚无的地名,而却丝毫找不到它所指代的地域,要么就干脆连地名也从这座城市中被新进的建筑和社区所掩盖了。

常州本地文人村人对这种新城市的侵入、老城区的消失曾饱含悲情地撰文悲恸过,在那篇《三哭常州》一文中,传递出的除了对那些被野蛮拆迁的、曾经代表了这座城市文明高度的、栋栋精致的古典建筑而涕泪外,恐怕也是对这座城市曾经孕育过的、可以说是代表了整个中华传统文明最高峰的文化传统的消失而感到难过。只是,作为文人的村人,在字里行间传达出殷殷的痛惜之情后,对于城市拆迁行为的分析,却失之于缺乏理性。

城市生态的主体是市民,所以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自然是增加市民的福利。从这个角度来看,之所以要捍卫传统的城市格局和建筑(起码不应是一刀切地、野蛮地抹掉历史传承下来的城市格局和建筑),不仅仅单纯地存在保护历史古迹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其中还包含了尊重市民生活传统习惯的意义。只有尊重市民及其家庭传承下来的生活习惯和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明才能够得到稳定和谐的发展,;也只有一座城市中的市民被得到最高的尊重,与市民有关的城市文化形态才能得到最好的保留,而在这种保留中发展和孕育出来的各种城市生活形态的创新,才能造就贴合这座城市文明特点和个性的突破,只有这种突破才能给这座城市和与这座城市相关的所有利益群体最持续和丰厚的回报。这是一种健康的城市生态理念。

正因为此,启蒙意义上的城市文明和城市发展,才被要求建立在契约精神上。启蒙运动的先驱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这样定义城市的概念:“协约的结果立刻就产生了加盟的集合体,而代替了参与协约的每个单独的个体,它包含了参加表决的所有个体成员。此一统一独立的实体拥有集体的自我、和自己的生命与意志。这种由其他个体加盟而成的法人实体,我们叫它城市。”

但反观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城市文明似乎自古以来就缺乏这种包含契约精神的城市文明。中国历史上的城市文明中包含的是,从封建帝制下的臣民体系,到现代官僚制度下的行政从属体系,其中市民群体从来都是作为弱势群体而存在的,他们从未享受过作为契约一方所应享有的权利。所以,即使已经拥有了《物权法》,当代中国的市民群体依然无法捍卫自己应享有的权利,更无法抵挡来自行政权力及依附于其上的其他社会利益集团的侵害。

缺乏契约精神为依靠的《物权法》,仅是一部用来当作摆设的法律文本,城市内部的利益分配机制依然建立在不平等的状态下。具体来看,尽管《物权法》中明确,城市管理者应依法对被拆迁者给予合理补偿,但是却在享受补偿的主体认定、补偿的范围以及补偿标准的确认等具体操作标准上,都缺乏详细的配套规定或司法解释。从实质上来剖析,这种“花瓶式”的立法现实,等于将市民权益保障体系中最核心的立法权,仍然交还给了地方***——城市治理契约的另一方。这种讽刺性局面的形成,恐怕是《物权法》,这一近代法治文明成果诞生以来,所遇到的最滑稽的一幕。

于是,这种缺乏现代契约精神的城市利益分配机制,导致了城市拆迁背后的利益冲突无法得到公平安排;而这种失衡的利益调节机制,也就必然导致传统城市文明无法得到顺利的传承,最终造成了城市文脉的截断和城市文化的失落。所以,不用去悲恸于城市改建过程中的野蛮拆迁而造成的文化坠落,也不用去痛恨于城市改建过程中对市民利益的漠视。因为,在当下的以GDP发展为根本目的、却丝毫无意于纳入契约观念的城市治理机制下,城市拆迁过程中,市民权利的保障根本无从谈起,而由此决定的中国城市的未来,恐怕只有死而没有生。

链接阅读: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简·雅各布斯 【加】

《采访本上的城市》 王军

《社会契约论》 让·雅克·卢梭【法】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