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妮《不实》上的文章在她博客上基本都看过了,但我还是更爱文字落在纸上感觉。
再一次读,有的情景已经忘了,当记忆被唤醒的时候,感觉非常奇妙,就像一种重逢。
看了一下那些名字,发现好多访谈还没收录其中,很欣喜,因为还会有书在路上。
现在读书不像以前急于知道结果,尤其好书,很怕一次性读完没有了。
邦妮的两本书也是,也是断断续续读完的。有几篇匆匆看过一遍,又读了第二遍。
两本相比较,更喜欢明星访谈。不是因为喜欢明星,相反的更愿意看名人访谈。
而是这一本《不实》,被***的少,不同杂志的不同编辑的不同要求留下的痕迹少。
更见邦妮自己的风格,不实一问一答,而是他们真的在谈话。
不知道为什么,看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点忧伤的情绪蔓延,几次拿起书时都这样。
或许是因为第一篇的题目叫做《少年短如暑假》吧,有一点韶华不再的感叹。
通常都是一个人睡,那一晚和某人睡在一起。
通常他要抱我一会才能安睡。而我,一定要读一会书才能睡。因为这样才分房睡。
不是为了催眠,而是不读一会书就觉得一天的事情没有做完,心中空落,无法入睡。
这一晚读的是《不实》,他说开着灯影响他睡觉,我说给我十分钟吧,结果过了很多个十分钟。
放下书关灯睡下后不同以往,睡得极不踏实。
两个人睡的晚上之后,才感到了不同,汽车声,火车汽笛声,狗叫的声音,不时将我惊醒。
而平时一个人睡的时候,都是一觉到天亮。即使醒着看书时也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些杂音。
只在沉浸在自我的阅读,和一些思绪被文字惊醒的震动中。
那是一个广阔的空间,悠游到很远,而不是这一个房间的这个人的身边。
接下来,断断续续又过了几天才读完。大多数访谈都很喜欢。
尤其是像袁泉,张曼玉,周迅,黄秋生,桂纶镁那样很互动的访谈。
不是问答式公事公办,而是邦妮投入了自己的访问,已经变成了他们的互访。
看到巩俐说一定要学会拒绝一些东西,才能最大限度的保存自己。
这话并不陌生,同样的意思被不同的人反复以各种形式表达。
觉得并不是谁说出了什么惊人的话才厉害,而是有自知,意识到那一点,并且身体力行。
一定要自觉的去做,发自内心,心情和行为一直,而不是刻意要求自己去那样做。
邦妮说:张艺谋那时也是动了情的吧。那么一个谨慎小心的人,之后再也没有因为感情问题被拿住把柄,而且是自己甘心受之以柄。——这段话让我有点发冷,似乎感同身受。真的一个人在爱情中才是无惧的,甘愿的。
我想到池莉《声名狼藉的日子》,并不喜欢世俗小说,但是为了这个名字读了小说。忘了故事情节,隐约记得女主角似乎并不是因为她爱的人声名狼藉,这很不值。但是她当时好像有一个心中所爱的人,即使不被理解,心里也是有所安慰的。因为那段声名狼藉的岁月是一生中最灿烂最值得留恋的日子,其它的日子都黯然失色,麻木不仁。或许,在每个人心中都有珍藏的声名狼藉吧,很烂却很精彩。
当我们爱一个人的时候,即使是受人唾弃的关系,不合理不合法,但是却那么合情,让人奋不顾身,想要向全世界宣告,即使他们不懂,像《小团圆》中说的别人看一眼都是误解,但有时候你却忍不住迫不及待地想授人以柄。
邦妮问巩俐,如何给自己充电?
她说:就是过日子。过属于自己的生活。在自己家里,随意地睡觉,吃饭,和自己的家人相处。和自己相处。读自己喜欢的书,看一些电影。就是按照自己的内心节奏过生活。然后你就会发现自己休养生息,积聚能量。不一定非要做什么功课。我很喜欢读一些传记,不一定是名人的,反而都是普通人的。一个普通的士兵,一个在小镇子过了一生的女人,一些真实的细微的描写。我觉得对我有帮助。
觉得巩俐已经达到了低调的奢华,很难的。她虽然有一点粗糙,但是美得很大气。
在写袁泉的那篇中,她说拒绝是为了坚持,这个我太熟悉了。
曾经拒绝很多东西,很多认为不够纯粹的东西,怀着堕落的恐惧长大。
害怕一个女孩子死在我的行走中。可是该来的都来了,该失去的也已经失去了。
前几年,苏西给我的连接说明是“即坚持又妥协”,我吃了一惊,又觉得非常恰当。
那可能是我第一次惊醒,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开始妥协了。
不过还不太挣扎,生命到了这个阶段,妥协也是为了坚持。
因为有时候在和人的相处中,只有适当妥协,才能保有一些你想要的东西。
适当适时的妥协,反而能够得到更多。这都不是我自觉的行为,是做了之后才有感悟。
袁泉曾经说,只有两件事情让她觉得自己特别美,那就是夏雨的爱情和戏剧。
她说特别喜欢廖一梅说的话“爱情,即使是一件悲哀的事,也是所有悲哀的事中,最美好的”。
对此,邦妮说:活在这世上,每个人生命中总有一样东西,让你的生命贵重如同珍宝。
是的,我喜欢这样的女人,任何时候对爱情都不放弃,即使曾经非常伤痛,绝望过。
没怎么看过袁演的东西,但是喜欢这样说话的,愿意坚持的这个女孩。
似乎觉得高圆圆是可以和袁泉放在一起说一说的女孩,因为邦妮博客多次提到她。
多年前在《大众电影》封面看到她的照片,并没有像介绍的文章中说的那样赶到怎么清纯。
很阳光,但就像任何一个漂亮女孩一样,没个性,不特别。
后来看到她演周芷若,只是换台的时候看了几眼,也不喜欢,妆太浓了。
后来在电视节目上看到她,确实出落得有模有样,可是我不敢看她演的南京。
邦妮说对她最鲜明的印象是:什么东西在她身体里,心里,正在破碎。有什么东西碎掉了。
她已经不再喜欢林清玄和陈丹燕了,我也不再读林清玄了,可是我会一直喜欢陈丹燕。
她后来喜欢的是张洁的小说,成年男女的战争。我没看过,要我不想看。
她说:看的时候,你会觉得,对所谓的爱情,最好还是不要报以幻想。
我觉得,这种蜕变其实并不好。曾经在我的青春期,每当对现实有一种新的认知,觉得自己的心境就要变化了的时候就很惊慌,很拒绝。觉得这种成熟并非庆幸,而是失落,是遗憾。因为会有一些美好的东西破碎了,被现实损毁了。你不再坚持了,它们就不复存在了。
对于把爱情当信仰来追求的人来说,不管现实怎样变化,不管你发现了什么真相,都不会影响心中的坚持,会一直坚守着相信,满怀着奇迹感去生活。绝对不会说为一个人死很容易,但是找到一个值得为他去死的人很难。绝对不会因为一个人给的打击而否定全世界,而是相信那个人还没有出现而已。绝望中也不会变为灰烬,而是当遇到那个人的时候重新焕发生命的激情,永远像一只荆棘鸟那样飞翔找寻。
后来她说:仍旧相信爱情。但是越长大越觉得,爱情是一种信仰。我现在还相信相濡以沫,细水长流是爱情。我从十几岁就开始相信这个,但是现在觉得又不是。因为可以相濡以沫的一定是一个很合适的人,而那么合适的人就未必是很吸引你的人。吸引你的人一定是一个差距很大的人。一个和你有差距的人,又不是一定可以和你生活在一起的人。
可是我仍然没有喜欢上高圆圆,虽然我读过邦妮的访谈之后重新认识和喜欢了很多人。
她说仍然相信爱情,可是这一个“仍然” ,就给爱情打了很大的折扣,不再是初衷。
她已经开始权衡,她的困惑中有了太多冷静和理性,已经不会如当初那样付出和接受了。
邦妮说,激情,对她来说,是一种消耗。这是真的,患得患失的时候一切就走远了。
其实,爱情,只要感觉对了,去爱就好了。
我觉得,袁泉才真的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当然,成熟者的完美并不需要玉碎。
不需要和世界为敌,因为你不可能得到全世界,只要你爱的那一部分是完美的就好。
看到她写余文乐那一段,她用自己相机拍照的时候,余文乐发现之后对正她轻轻地笑了一笑。她顿时吓了一跳,不可救药地被震了一震。她说,这不是工作照,他的这个笑容,是单独给我的。像阳光一样,免费的礼物。
看到这些,我也很感动,也不知道为什么,竟至泪湿。或许没有期待的礼物才最感人。
其实,邦妮的博客,也是我的阳光,免费的礼物。就像去年地震期间,精神压力很大,有时候脆弱到不行,就疯狂地翻看邦妮前几年的博客,从第一篇看起,每天长时间沉浸其中,如同救赎。
邦妮问周迅,会用什么东西形容自己。她想了想说:“玻璃。”
邦妮说:是的,她就像一块玻璃,一块万花筒前的玻璃,她有着水晶一般的外表,像冰块一样脆弱,同时又像岩石一样坚硬,只有钻石才能切割。因为透明,才能折射出万千花朵,因为坚强,才能在幕布落下后仍旧保留最顽强的自我。
看到这些花,我有一些惊讶,以前总是很明了玻璃的脆弱,却没有想到它的坚硬。
虽然知道玻璃刀尖是有钻石的,却只想到钻石的坚硬,没意识到玻璃原来也是这样的。
周迅说自己变得柔和了,但是那种刺伤别人也刺伤自己的东西还是存在心里。
这个太能理解了,也体会太多。突然想到,周迅是向前走的,而朴树,总是坚守在原地。
周迅是一个精彩的人,比她的作品精彩。
比较遗憾的是她太单薄了,需要的是衣服的包裹,而不是暴露。冬天的她应该更美丽。
不像有些饱满的身材穿比基尼就很美,而她,穿上性感暴露的衣服总是会显得局促。
蔡健雅说,以前害怕依靠别人丧失闯荡的力量,只肯相信自己,只能看到自己。
她说:慢慢的,你会明白,你不能一个人霸占住全部的空间,不让任何人进来。到了三十岁,才有了真正的自信,这种自信让你能看到别人,让你从生活里留出空间给别人参与,让你真的放开自己,给出一个小空间,让自己坦然地依靠别人,慢慢地松弛下来。二十多岁的时候,男女之间的关系就像争战,每件事,你都会想到到底公平不公平,你会下一个判断,但是到了三十岁的时候,你真正放松了,就只想到分享。
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的女人,所以,你不要试图试图去做一个完美的女人。“小女人”就是很放任自己的不完美的人啊!所以,她们往往比较爱自己。她们会很自然地撒娇。
争战和分享,她说的简直太好了。这是真的成熟蜕变,开始珍惜。
其实,一直以来我有点好奇和疑惑的是帮你和赵薇的关系,对她的喜欢。
读了赵薇的三次访谈之后,我问邦妮第一次采访赵薇的时候是不认识她,第一次见吧。她说是的。
果然是这样,是真的喜欢她,欣赏她,不是相处之后感到她的人格魅力而产生的情谊,做的人情。
原来她们是同类,就是平民化,率性而为,不是不懂事故和精明,而是不屑那样去做。
她问的一些问题,看似刁钻,而实则是给了她一个解释或者表达的机会,是帮她的。
不管是不是有意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这样。
因为邦妮的文字,对赵薇有了更多的了解,开始喜欢她这个人了。
那时候太肤浅,不是很喜欢赵薇,觉得她不够深刻。虽然小燕子常常感动我。
邦妮让我想到她笔下的赵薇和桂纶镁或者说她们俩让我想到了邦妮。
赵薇的闪光点就像邦妮的外在,她不管和谁在一起都那样热情,随和,很平民,能享受寻常生活的美,很直接率性,就是直接把心掏出来和你面对的那种,不刻意,不标榜自己,不装,平常心,又张扬得让你喜欢。这里我说的张扬不是有意识地表现给人看的那种目空一切,虚张声势,而是她内心散发出来的那种魅力,掩不住的光华。
而她和桂纶镁在一起时,哪里像是采访,而是一见如故,互相欣赏和惊喜,抢着把心中的观点讲给对方听,让我觉得快乐有人分享的喜悦胜过痛苦有人分担的欣慰。
和桂纶镁在一起,彰显的是她的内心,那些梦想,可遇不可求。一定要在和某些人相遇的时候 ,才会自然激发出来。这一点我说的不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一个是邦妮的生活态度,一个是邦妮的梦想追寻。或许可以说赵薇可以做邦妮的知心,而桂纶镁是知音。也可以说当你遇见了邦妮的时候,知心和知音就都找到了。像邦妮自己说的:我只知道她是桂纶镁,如果说,每一颗世上的石头,都会对应天上一颗美丽的星星,那她就是我的那一颗。
我又很骄傲。做访问已经四年了,我还可以写出这样不标准,不好看的东西!我还可以写出这样业余的东西!我还可以坐在电脑屏幕前,眼含热泪,洒狗血地先感动了自己,心里充满一个业余爱好者,珍贵的自信。
一切的心情,回到了最初,闭上眼睛,看见一片黑暗里,有光渐渐满溢出来,听见风声,树叶声,轻轻的说话声:有一片形象,一张面孔,从饱和的光中渐渐显影。
当然,我们看到的明星,只是他们身上的一部分,永远不可了能是全部。
书名的“真而不实”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你理解多少你就得到多少。
对于邦妮也是这样,有人喜爱有人无所谓,或许是不赞同她的做派,或许是欣赏不了她的美好。
喜欢就会亲近,是知心,可以亲密无间;欣赏,或许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觉。
欣赏,就会共鸣,有知遇之感,即使远隔天涯也不影响默契,相识又何必相逢。
对亲爱的邦妮,我就是这样的感觉。好在我还可以理解很多,也得到很多。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5:49:40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58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