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越读者《学我者昌 信我者永生》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5:49:10
  • 73

豆瓣上《越读者》的评论分歧很有趣,一些人将其奉若圭臬,另一些人觉得它是常识性的方法论,看了等于没看。发现读书越杂量越大对书这事情越专注的豆友,倒越像小学生一样将重点引来一条条印证,不知道是否对书和知识的认真信仰所致。

就我个人的情况而言,这本书是打通七经八脉的利器。对书的信仰和热爱已有了相当程度,读书是我了解世界的窗口,获得为人处事方法的指南,定位政经社会的线索,也是探索精神世界迷雾的灯光。书单一直列得比力所能及的更满,“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常YY整座图书馆都在掌握中。也不怎么做好笔记,兴致所至才写上一笔主观感想,大学时期凭喜好乱读书(这个在书里也有深刻贴切的论述),走上社会后更缺乏系统的学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对各类感兴趣的范畴的认识,稍高于常识,仅止于叶公好龙,还自以为得计而已!

关于这种阅读方式,郝明义写道:

“没有开出第一条路之前,你所有关于阅读的热情,只是假象;你所有关于阅读的力量,只是虚幻。”

实在太切中要害了!原来看书的方法因各人而异,有的可能一早就训练掌握了科学的分析法和记忆法,有人只有模糊的意识,通过艰苦实践才得到一些认识,有人填鸭惯了从头看到尾也觉得没差。

看这本书,痛感爱书人之多,方法之完备,对书的理性感性认识之全面,前辈们已经说得比我多说得比我好,对读书这件事几乎没有什么新鲜的好说。(看完我立即去当当入手Net and Books丛书关于书的那几本,水相当深)

书中有些经验,不少爱书人已经通过摸索掌握了,google关键词搜索不算新鲜,在学习十多种语言或拼命挤时间读书等问题上,郝明义也树立了一个太高的标准——这仅适用于真正的书迷,反正他们的爱好必然导致对自身的高标准严要求——普通读者参考就好,这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在关于我们读书风格的现状分析以及读书方法,值得希望读好书好读书的人,反复系统地对照。

郝明义写《越读者》缘起《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次在唐宁看到后者我也笑道,会读书的人不用读它,不会去读书的人不可能读它,到底写给谁看呢?两书共同的苦口婆心,有些人会觉得把读书这件事情弄得太教条。好的方法是没错的,这件事上绝对是“学之者昌”,用心记下坚持下来的人,会少走不少弯路。

摘抄并讨论一下最有心得的,目标是在实际操作中将其强化为条件反射。

一是将书分为四类的分类法:

主食阅读——人生在职业,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之道。譬如各行各科编得好的教科书,心理自助类,金融企管类,等等。我在心底描摹的是一碗白饭的图像。

美食阅读——高浓度思想的结晶,个人认为这部分读经典读理论为主,自己归纳为鱼子酱,呵呵。

蔬果阅读——查阅典故,出处的工具书,顾名思义助消化。

甜食阅读——用于消遣休闲的阅读,不需要寻求解决之道,追求阅读***为主,比如漫画啊武侠啊言情啊……当然如今的甜食包装得非常好,还帮助一部分人形成了价值观,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主食。(书里提到中学生常因为阅读结构畸形导致偏甜食,当年热爱漫画的我就是活例子)

天下书籍无一例外,看书时若能迅速定位这四类,做到根据自身情况营养平衡(另:网络信息也可以如此分类)。有人可能觉得这样目的性太强,但训练有素才能对自己所看的东西了然于心。

常关注豆瓣的藤原琉璃君,以读书多快量大著称的他说得也很透彻:会读书的人是需要把图书馆的架构默记于心,需要心中有个知识框架。一本书在阅读中迅速地被定位为知识结构的一个节点,在不同纬度的知识空间内与不同的知识范畴联结。这暗合了心理学关于记忆的经典编码理论,简单的说,知识要以某种方式整合成体系,才有利于更有效地添加新的内容,消化已有的内容。

可以借鉴的图书分类,包括:

经史子集四部七科的传统目录学分类,我极粗略归纳为经(人文哲学宗教心理语言)史(历史政治军事)子(社会科学艺术农医学)集(诗歌),七科(文理法农工商医);

我们最常见的图书馆分类,中图法(不知道和杜威分类法有什么关系)A马列B哲学C社科D政法等等;

郝明义提过的大英百科全书的分类法:去维基百科看了下,果然雄心壮志将知识排列成一个人类社会为中心的圆圈,环绕着物质能量,地球,生命,人类,艺术科技,宗教,历史等等part,下面再分division和section,所有知识分布进去能组成均衡的圆。

同样,不需要有太机械的认知——藤原琉璃君反复强调的图书馆架构,我回想一下才明白,图书馆架上一本书的左右邻居都是相关的,往往是同一作品不同时期的版本,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同一时代作家同等地位的作品;有父子父女等亲缘关系的作家作品。这就是他说的时空线索。

心中有了这个结构,我也给自己的知识结构定了一个位——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将激情、亲密和承诺三大要素作为三个极点来定义爱,我也使用了这种图,以后可以常常检视一下自己的均衡与否,再如何接近理想境界。

二是艾德勒分析阅读的读书法:先给书的类型定性——关注索引目录,以列出大纲的方式掌握全书的内容——找出作者讨论的中心问题——找出作者使用的关键词汇精确理解其意义,和作者达成共识(对,像Spock的心灵感应一般),读到这种境界,你方有将书里的东西据为己有的可能。

除了片段地截取一本书来阅读,要在阅读这件事情上深入,作者使用了第一桶金的概念:先在知识密林里开出第一条路,即是每人独一无二的专门的阅读兴趣。整个历程为:

选题——寻找基本书目入门——发散至多本书,最好涵盖主食美食蔬菜甜食四类别的——就这个领域的全貌整理出心得——关注领域内的最新或尖端研究,看自己是否能沟通交谈。认真做到这些,再打通其它关节也不是难事了。个人经验,这整个过程光泡豆瓣,书目+联想+书评+小组就很足够了。第一桶金算纵向阅读,有了纵深打基础,之后针对某个热点的横向的主题阅读可能会容易很多。

三是关于使用大脑的问题:书里论述了remember和recollect的异同,太多人认为越往后越读不进去书,其实就是没有分配好大脑CPU的存储状态。权威研究结果表明,人类至今只使用了大脑的百分之几。在一定时间内,人的注意力才是局限知识摄入的因素。在知识来源繁杂的今天,我们记忆的部分是大脑的CPU,摄入越混乱所占注意力越大,提取也不易;读书笔记或是电脑等等辅助工具才是外挂的硬盘。

如何定位自己的大脑,如何决定将信息一点不漏地记忆,或者用外挂的记忆来存储?这直接追溯到你读书持何种目的:不管是求得人生的终极哲理,学习投资应对经济危机,或是获取其它渴求的东西:爱,地位……它就在那儿,必须直面它;寻求的,总会得到。

这本书还有太多东西值得反复咀嚼。我初翻了下《如何阅读一本书》,可能方法更加细化,译笔一般,没有《越读者》娓娓道来的细致。

另从处女座吹毛求疵的眼光看来,做插画的女画家张妙如,确实和作者不在一个阅读世界的,插图们关于书的对话太浅不是很切题,尾页女画家手记也有些惶惑。整本书老郝就感谢了一句“带给书不一样的感觉”,说不定他期望插图更精炼升华,起到给内文点题作用,哈……但,张妙如的插图线条表现力真是非常强,封面作得相当漂亮,那书的化身小人也巨萌~这就够啦。

--------------------声援google.com的分割线------------------

《越读者》是这样开头的:2007年1月,报纸新闻报道了一种有别于美国航太总署(NASA),由私人发展的新太空船概念。主事人是创立亚马逊网络书店的贝佐斯。“我们正在很有耐心,一步一步地,设法降低太空飞行的成本,以便可以让许多人都可以使用,并且可以让我们人类更尽情地继续探索太阳系。”换言之,他以个人之力推动了太空行业的新未来。

谈起贝佐斯,作者是想验证这样一个观感:

you are what you are reading。

贝佐斯的太空梦来源于高中时期的宇宙题材阅读,他最爱的小说是石黑一雄的小说《长日留痕》——讲述一个保持忠实信念的男人,谦和隐忍的一生——可以说是坚守着对他人不作恶的理想主义者的传记。梦想照进现实,才催生了贝佐斯选择如此的人生方向。

不久前的消息,2009年5月贝佐斯召开产品发布会,公布新版电子书阅览器Kindle DX。该产品有着苹果系的清爽外观,持握感和阅读感就如同一本真正的书。Kindle支持无线上网,去在线书店购买图书,订阅报纸杂志甚至博客,并查阅Wikipedia网络百科,甚至有将书读出来的功能。

这不仅是阅读的进步,极有可能揭示了人机界面的未来趋势。

变革比我们想象的来得更快。这更要求更要有坚实的知识系统和信息观。对认真的阅读者来说,阅读体系决定了人生道路,体现了人生价值。我就是这样想的。你呢?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