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大衰退《大衰退--米尔顿.弗里德曼的灵感、挫败和机遇》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5:48:51
  • 90

如果说要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挑选一位,从影响力来看,能够跟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分庭抗礼的宏观经济学家的话,绝大多数人的选择应该会指向同一个伟大的背影:米尔顿.弗里德曼。他的身份辉煌且繁复,既是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货币经济学及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也是自由市场经济的斗士、现代央行理论的奠基者甚至是七十年代智利毁誉参半的新自由主义试验的精神导师。

凯恩斯和弗里德曼宛如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凯恩斯论证自由竞争市场的失灵,提出应由“大***”主动进行干预,发动财政政策以刺激有效需求,在凯恩斯原始的理论中并没有赋予货币供应太大的价值;而弗里德曼则恰恰相反,作为一个纯粹自由市场的信仰者,他论证存在自然失业率,自由竞争市场最终会自我调整至均衡,而任何***人为的干预都会不同程度地破坏市场机制并引起经济动荡。弗里德曼批驳了凯恩斯的财政政策,认为财政政策会人为提高有效利率,产生“挤出效应”并消减自身的效果,然后,他提出了自己为宏观经济理论带来的最大贡献:货币经济理论。货币主义经济学认为,通胀只是一种货币供应行为,***(美联储)唯一应该做的,仅仅是保证货币供应的稳定性,其它一概不用插手,任由市场经济自我修正发展。

两人如此大的理论分歧,其灵感和实验依据却来自于同一个历史时期:1929-1933的大萧条。这是现代经济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却成为后来诸多经济理论的缪斯。弗里德曼和安娜.施瓦茨于1963年合著了《美国货币史》,其中最为重要的关于大萧条的篇章,后来被单独付诸出版,名为《大衰退:1929~1933》。这本著作不仅在经验上论证了货币供应在经济危机时期的传导作用,为后来的货币经济学奠定了实证基础,而且对于理解现下的信贷危机(被广泛称为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及美国对应政策也有一定的指导借鉴作用,因为自沃尔克以来的美联储主席都是弗里德曼的忠实簇拥(某种程度上货币经济学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柱。尤其是现任主席伯南克,他对于弗里德曼如此的拥护,以至于曾经多次引用过弗里德曼关于应对通缩应该“从直升机上向下撒钱”(其实就是大量提供货币供给)的说法,于是被人戏称为“本.直升飞机”。而且,最为重要的是,他现在就是这么做的。

《大衰退》这本书的主旨是,大萧条并不是由凯恩斯所称“市场失灵”而引起的,而是由于美联储在政策实施中的失误形成的货币供应紧缩而引起的(或至少加重了周期效应),很大程度上这场危机可以被正确的货币政策所避免或者消减。原教旨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货币供应并不是经济运行的主动因素,而弗里德曼在书中称“大衰退实际上是以一种悲剧性的方式印证了货币要素的重要性”。在大衰退的期间,本身美联储错误的进行了紧缩政策,再加上银行倒闭潮引起的货币存量减少而间接引发的通货紧缩,使得工业产值及物价降低,进一步加剧经济衰退,使得这一场危机经过了四年才慢慢爬出深渊。

逻辑上的论证不足为奇,经验验证才是最重要的,在这里弗里德曼运用了后来称之为

“自然实验”的方法,选取了四段货币变动与经济状况变化无关的时期,使得货币供应成为外部变量,然后论证自己的理论,即货币供应变化影响经济其他因素。经验验证的结果是,当时美联储不当地实行了货币紧缩政策,引起了并加剧了当年的大衰退,这也就是本书书名将传统说法“大衰退(The Great Depression)”改成“大紧缩(The Great Contraction)”的原因。

在书中,弗里德曼并不认为美联储不具备挽回局势的能力,恰恰相反,他认为正是当时美联储的不作为导致了这一切。作为央行,美联储应当立即实行宽松政策,为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就可以将经济从紧缩的泥潭中拯救出来。正是有了这样的理论武器,才将美联储从一个原本地位尴尬的准***部门,同财政部鲜明地区分了出来。因此,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联储主席,基本上都是弗里德曼的簇拥。

面对70年代至80年代的滞涨,原教旨凯恩斯主义者第一次感到了理论上的瓶颈,美联储在保罗沃尔克的领导下,坚决地执行了紧缩政策,将原本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迅速削减至可控范围内,同时经济增长也没有出现巨大的跌幅(也许是人口红利的作用)。这一现实中的“可控实验”证明了货币经济理论的正确性,也将之前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论战引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了“新凯恩斯学派”。同时,政策的制定(至少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制定)开始越来越多地纳入货币经济理论。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本书中不慎恰当的部分,或者退一步讲,在印证大萧条与当下的信贷危机时,我们看到了费里德曼当初没有考虑到的因素。最明显的一个部分在于,费里德曼认为,正是由于1928年美联储意在遏止资本市场投机泡沫而进行的紧缩政策导致了之后的1929年10月的股灾,从而拉开了螺旋式紧缩的序幕。弗里德曼和他理论上的继承人们比如格林斯潘,完全不想去干涉所谓“自由市场的福祉”,也就是不可判定的资产泡沫。格林斯潘从来都坚信不疑地相信市场自我修正调整、以及自主定价的能力,这正是费里德曼毕生都在强调的理念。现在回过头来看,格林斯潘在职期间,经历了战后最长的经济正周期,宽松政策的通胀效果被全球化进展中的全球失衡所吸收,在短暂的紧缩政策期间(网络泡沫危机),紧缩政策的负增长效果又恰好被技术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提高所抵消。一系列的顺境使得格林斯潘对自由主义的神话更加坚信不疑,从而没有发现隐藏在日益巨大的金融衍生品市场里的风险定价错配正在非理性繁荣中吹起一堆巨大而脆弱的泡沫。

时至今日,经济学者可以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无论当年大萧条产生的原因究竟如何,本次信贷危机确实起源于过少的监管,而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似乎也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承受范围。格林斯潘也开始承认,相较于此次金融危机,自己之前的想象力的确略显匮乏。

伟大的费里德曼过世于危机开始前的2006年11月,假如他仍在世,不知道会对现下的理论论战作何感想。我如此说并不意在批判弗里德曼的理论漏洞,恰恰相反,如果没有他的货币理论,面对如此的危机,我们似乎没有更加有效地工具来进行抵抗。本.直升飞机仍在坚定地执行费里德曼的教诲,配合着财政扩张,量化宽松的效果虽仍有待体察,但似乎已初见成效。

2002年,当刚刚就任美联储委员会理事的本.伯南克站在芝加哥大学的演讲厅里,手持讲稿对米尔顿.费里德曼不吝溢美之辞时,他也许不会想到仅在短短几年后自己就将有机会测试量化宽松政策的有效性,又同时体验自由主义的溃败感。他在彼时演讲的结尾谦卑地对费里德曼和施瓦茨说道:“在大衰退的问题上,你们的看法是正确的。我们问心有愧,感谢你们的指正,我们不会再犯错了。”

阅毕这部四十年前的经典《大衰退-1929~1933》,如果让我发表一些感想或是寄望,那一定是“希望眼下这场次债危机不会再以“我们又错了……”而结尾,成为多年后另一批危机避免理论的实验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