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小说有奎因小说的老毛病,就是太把小事当大事了,里面的人都像美国动画片里的人一样喜欢把情绪夸张化,显得非常幼稚,这也是我原本不喜欢奎因小说最主要的原因,不过瑕不掩瑜,这本写于1932年的侦探小说完全改变了作家与读者的关系,我唯一能想到的对应物是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
就像所有的类型电影一样,当我们在打开一本侦探小说时,心里总会有一些预设,这些预设是我们融入剧情、玩味剧情的辅助,也是我们能把自己与虚幻世界划清界限的防线。后者在侦探小说这个充满血腥的世界尤为重要。而诸多预设中最重要的就是“这只是一场思维游戏”。
解谜是古典的侦探小说(本格派)的核心,当我们在看克里斯蒂时,脑中主要在想的,甚至经常是唯一在想的,就是凶手是谁,当然凶手永远都很明显,就是那个“绝不可能是凶手的人”,如果你在阿婆设置的迷魂阵中永远绷着这根筋,你就赢了。而有道德的作家们为邀请读者加入这场游戏,通常也会把侦探发现的东西原原本本的告诉读者,让读者在最后一刻与侦探知道的一样多,与侦探进行竞赛。这个思维游戏的过程使我们与剧情隔离了开来,处在了一个安全的观看位置。
而我们解谜所用的工具就是逻辑推理,这也是侦探小说很难成为严肃文学最重要的原因,侦探小说的世界是完完全全的逻辑世界,一切不合逻辑的事情就是破案的线索,当所有的不合逻辑都有了符合逻辑的解释之后,谜底就解开了,所以古典侦探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这里有什么事情不对劲……”当然不同的作家对逻辑的喜好不同,克里斯蒂喜欢性格逻辑(性格决定命运),奎因喜欢事实逻辑(谁有可能作案)。而在符合逻辑的世界里,人做事是一定有符合逻辑的原因的,所以当我们根据“最不可能是凶手的人”的原则确定下一两个嫌疑人后,后面的事情就是从“动机”的角度出发去筛选凶手,而人类的动机往往只有两个:钱和色,这两点解决了绝大多数侦探小说的动机问题,当然偶尔还有什么世仇之类的动机,那些都会在文中点明。所以死者死了谁能获利就成了我们寻找凶手最大的入手点,其它的都是迷魂阵。但是,我们的现实世界恰恰是不合逻辑的,人们做出的选择经常是很找不出逻辑解释的,而严肃文学通常来讲就是处理这样的世界。如果哪个侦探小说突破了逻辑的防线,它就伟大起来了,《Y的悲剧》就是这样一本小说。
本小说的解谜过程同样是走的逻辑推理的老路,有爱伦·坡式的大段大段无聊的逻辑论证过程,但是精彩之处恰恰就是用有逻辑的过程推出了无逻辑的结果。小说中的动机有两个,一个是遗产,一个是反压迫。当然读者首先就会从遗产角度入手来找凶手,但是随着行文继续推进,作家好像没在上面下多少笔墨,这就是一个信号,说明钱的事情不重要(当然不排除在结尾反戈一击的可能性),那么读者自然就转向第二位的动机,就是有人不堪忍受老太太的压迫,如果这样的话所有人都有动机,而且没有谁是有更大的动机,从这个动机出发我怀疑过两个人,根据“最不可能的人“的原则,最大的怀疑对象是那个聋哑瞎女,也许老太太实际上一直在欺辱她,或者不同意她和那个瘸腿船长的婚姻。第二怀疑对象是诗人大女儿,也许老太太知道那个家庭教师是自己的儿子,所以不同意两人的婚姻,但大女儿不知真相(二者都与色有关)。反抗残忍的人性是大家都接受的动机,而坏人死掉也是大家都开心的事情,如果奎因这么写了,大家也还是会认同这是个不错的侦探小说,但是大师有别的想法,凶手杀人真正的动机竟然不是反抗残忍的人性,也不是为了钱,反正不是任何有逻辑的动机,而是更残忍的人性!这真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小说的人物设置与克里斯蒂的《死亡约会》是一样的,但是后者完全无法与这个小说相比,后者走的是“最不可能的人”的老路,最后的凶手是个最不可能的局(家)外人,本小说却是家内人,甚至你都能猜到是谁,但是你肯定不会相信是他,这就是这个小说的第二点伟大之处。
当我们处于侦探小说的解密过程中时,我们会对所有人都抱有怀疑,因为任何人都可能有我们暂时不知道的有逻辑的动机来行凶,但我们肯定不会想到孩子,因为孩子是不会有那个逻辑思维能力来行凶的。对于读者的这一想法奎因一清二楚,所以他居然敢明目张胆得在谜底还没有最后揭晓时就把那个小说大纲,也就是凶手的行凶指南告诉了读者,如果你按照这个小说大纲去想,你就知道凶手是谁了,当时我看到了,也想到了,但是我立刻就自我否决了,因为我心里想,这不可能,孩子不可能行凶的,即使是前面有一个铺垫说那个孩子曾经拿着斧头向自己的弟弟砍过去,我们还是只会把那想成是孩子的胡闹。当谜底揭晓,我们就只有恐惧的份了,那个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天真无害的孩子,居然一直都有可能捅你一刀,没有原因,只是因为人类残忍的天性!至此,《Y的悲剧》进入到了一个绝大数侦探小说达不到的层次,它真的使人开始思考了。
奎因凭借非逻辑突破了我们做游戏的心理预设,凭借不同凡响的凶手突破了我们对一般凶手的心理预设,他从两道防线上让自己的故事突破了纸张进入了我们的真实世界,这是我第一本看得毛骨悚然的侦探小说,就像是你在玩杀人游戏时忽然发现自己对面的人真的死了一样。《Y的悲剧》使我改变了对奎因的看法,成了我最喜欢的侦探小说。
最后提一句,很多人居然会奇怪凶手是怎么死的,当然是雷恩做手脚换了他面前的牛奶把他毒死的,他只是没有白纸黑字地说出来而已,但是再明显不过了(如果你说那孩子死的时候他很惶恐啊,拜托!他是个演员好不好,表演就是他的生活!)。诚然,有人会不喜欢侦探插手案情发展,这也涉及到一个阅读侦探小说的心理预设:侦探永远是最安全的,因为侦探永远是局外人,局外人最安全。侦探其实就是读者的替身,读者在阅读杀人案时必须先保证自己是安全的,所以他就必须要求侦探是安全的,侦探就是读者,所以当我们看到《罗杰疑案》《捕鼠器》这样的小说时都会惊得跳起来,感到自己被骗了。我也对雷恩的插手不是很爽,但这好像是唯一的出路,如果那个孩子继续杀下去,就变成南京大屠杀了。类似的状况也出现在《幕后凶手》中,不过可以看出克里斯蒂很在意这件事,所以她用波罗的死来为这个情节祭祀(或者是用这个情节来祭祀波罗的死?)这也很像是一种隐喻:当侦探插手案情时,他的死期也就到了。你看,雷恩活得也不长不是吗?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侦探其实是侦探小说中最无力的角色,他们只能分析原因,却不能改变世界,多像现实生活中我们自身的境况啊。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5:48:17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58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