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一九八四 动物农场《老师看了我的评论推荐我看V字仇杀队。。。》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5:45:46
  • 51

与极权主义的亲密接触

在张老师列出的众多书目当中,我十分留意那些名字有特点的,就像一堆人中总是几个长相特别的人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不论美极或丑甚。只拥有一串数字或一个年代作为书名的《一九八四》就让我另眼相看,原因是我舍友说它是本看起来挺有意思的小说,被安置在国图的文学书中而非社科书中。我于是两眼放光,正准备缩进国图一次性解决之时又被告知,看完此书后会让人变得更加悲观,倍感社会之灰暗。舍友一脸严肃地劝告,你还是别看了,本来就不怎么乐观。我语噎半晌,更加好奇此书的内容,下定决心试探性读一读,一旦中途感到心脏受压迫,大脑遭侵袭,立刻“悬崖勒马”,将读过的部分也一同抛掉。国图外借馆中的《一九八四》早被人借走,这使我慌乱起来,原来它这么抢手,原来有好多人想要从它令人窒息的内容中挖掘出一些东西出来安慰自己。我直接跑到国图四四方方,摩登气派的新阅览室,急匆匆把与《动物农场》镶在一起的《一九八四》裹在怀里,坐进一张面向中心空圈的皮椅子里,用两个下午把书啃完。

读后第一感:什么是极权主义

看完小说后,我忍不住去思考一切大脑可以胜任的问题,从最简单的科学公式到复杂的感情问题,我想尽情享受可以自由思考的权利。我相信哪怕一个人再理性、表现的再冷漠也无法阻挡思想的流露,这也是小说中的统治者选择垄断思想市场的原因。因为思想最本质又最自由,最多变又最危险,如果控制了思想,进而可以消灭那些想要反抗的思想,就能一直维持统治的繁荣统一的虚假表象。

我也曾试过翻看《美妙的新世界》,但是总觉得《一九八四》更具吸引力。我想,这可能是因为《美妙新世界》中的未来中包括了一些科学技术的想像、一些美好的假象,而对于思想方面的延展却没有那么多,我们会在心里小小地安慰自己:它所描绘的未来世界不一定会发生。但是一九八四所展示给我们的则是,一切由思想、权力、政治引发的禁锢,那个由老大哥所统治的国家随时有可能出现,这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刺激着我想要去完整地消化它。

看了小说后自然也看了些大家对此著的评价,有人评说奥维尔是反乌邦托者,有人称奥维尔是反极权主义者。对比之后,我认为《一九八四》应该是反极权主义的而不是单纯的只反乌邦托。因为极权主义存在三个阶段,①乌托邦,令人心醉神迷的天堂理想,它诱发了狂热,而狂热则导致了②大规模的恐怖和人间地狱,最后狂热与恐怖被耗尽,③人们变得玩世不恭,“看透一切”,政治冷感,即犬儒主义。而此书中人们的状态还停留在第二个阶段,即恐怖和人间地狱的蔓延。作者明显是反对整个极权主义的思想意识的,小说中描绘出的社会也具有被极权主义统治的六个特征,分述如下:

1、人人必须遵从的官方意识形态。老大哥和内党是无法容忍与其意志不合的意见甚至是还酝酿在脑海里的思想。所以才会有被蒸发、思想警察、集体对某个莫须有的反抗团伙的仇恨会。我一直相信那个所谓的反抗派也许就是内党自己杜撰出、用来引诱有思想犯罪倾向的人暴露自己的幌子。

2、唯一的群众性政党。大洋国自然是***的,并且只有一个领导者老大哥。历史告诉我们:极权主义是近代的现象,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等,都是极权***的例证。读过此书,我也能稍微理解为什么许多国家的激进分子视我们的国家为敌人,认为我们的统治是没有人性并充满恐怖压迫的。我们的社会主义和***无疑给了他们一种极权主义的联想,但我相信如果仔细深入了解我们的国家,人们就会发现,它是在民主化道路上越走越快的。

3由政党或秘密警察执行的恐怖统治。内党以严格的方式控制人民的生活,很像古代东方及中世纪的专制***,拥有绝对的权力。电屏让监视无处不在,而小说中的被蒸发是最为恐怖的了。专政不仅是把你和历史的联系斩断,还要从根本上把你抹杀在通向未来的路上,因为他们明白“谁掌握过去就掌握现在,谁掌握现在就掌握未来。”

4对大众传媒的垄断。极权主义企图透过教育、大众传播所灌输的意识型态来控制人民的心理状态。他们会不惜建立专门的真理部制造他们想要的思想,把一切都规定的没有争辩的余地。乔治•奥威尔曾经有言:“人们可以通过改造语言而改变对世界的理解……如果思想腐化了语言那么语言也可腐败思想。”大洋国的居民有一套即将被使用的新话,那时所有有关民主的书都将被翻译成思想罪。

5现代的人身与心理的控制技术、执政党以完全中央集权的方式控制一切的权力工具,如军队、电信传播媒体,并设一个党为其统治工具。所有人都要学会运用双重思想,凡是对党的统治不利的一切东西,不管他们多么的客观存在过,都可以被轻易的篡改或者直接消灭。只要有人敢提出异议,就毫不留情地一直蒸发下去直到活着的人都心甘情愿地去服从党。

6中央组织与控制整个经济。在经济上不管生产或分配,全操在中央当局手里。人民经过血汗和生命换来的胜利并未使其生活的质量有所提高,相反是愈加糟糕,甚至不比从前了。小说中多次提到外党的人员所能拥有刮胡刀片少得可怜,只有去黑市上才能偷偷买回一点巧克力、茶叶等奢侈品。我后来也去看了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虽然不像小说这般淋漓尽致,但对人们的生活环境进行了很好的还原:每个家庭都生活在一个破旧的、像牢笼一样的小房间里,人人面黄肌瘦。

读后第二感:极权主义下的友情、亲情、爱情。

所谓友情:其实这里不能算是友情,只不过是同事或是认识的人。不过在温斯顿的世界里又哪来真正的友情,这里想体现的只是他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

看这本书,无疑有点像看一部历险或者惊悚电影。其中充斥了各种考验和猜测,我的神经随主人公时刻绷紧,甚至在他放松舒服地幽会、品尝黑市上买来的巧克力和咖啡、坚定自己内心残存的希望时,我仍然时刻保持着警惕。我知道温斯顿是在尽情享受他的每一分钟幸福时光,而我却要在最终接受他被摧毁、希望被摧毁、人性被摧毁的结果。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摆在温斯顿的位置上,问自己在那样的环境下会成为怎样的人。但是对于租给温斯顿楼上屋子与茱莉娅偷情的老头,我完全解除了防备。他是另外一种绝种动物,他给温斯顿的感觉更像是一个收藏家而不是个生意人。那个老头卖给过温斯顿纸质细腻有点泛黄的本子,卖给过他一块未被利用的、代表着纯洁的珊瑚琉璃,我信任他或者轻视他到了根本没去留意他的名字,我的心里他就是那个无害的丧偶老头。他的名字出现的不动声色,直到温斯顿惊叹他生平第一次看到了思想警察时,我才知道,这张脸的主人就是那个温斯顿无数次与之交谈的查林顿老头。这张脸曾无数次带着假惺惺的卑微表情、目测温斯顿和茱莉娅进入那间仿佛逃脱了极权监视的阁楼,也曾可耻地以胜利的姿态和猥琐的心理偷窥恋人间的一切隐私、一切美好的愿望和思想上的反抗。

温斯顿的确是那个社会中剩下的最后一个异类,这不是说他是唯一一个对党对老大哥对英社心怀反意的人,但是有些人的“反意”似乎只存在于脑海中某个偶尔触碰会疼的角落里,平时相处倒还相当融洽。而他温斯顿史密斯,满脑子里涌出的就是打倒老大哥,他掩藏了这个想法了吗?当然,他没有面向电屏大声喊出来,也没有马上投身到反极权的活动中去。但是,他的独一无二就在于没有将这些思想软弱地慌乱地卷起、掖进大脑皮层的深处,提防思想警察的侵入。其他人甚至明明体会到了自己内心反抗的强大暗示,却只顾一味否认,对着分不清敌友的人们无力地点头。只有他知道,思想警察一定会找到他,处死他,都是从脖子后面来上一枪,毫无悬念何必隐藏。像邻居家那个满身汗味的靠做最下层的宣传工作一直对***积极拥护的帕森斯,最后因在做梦的时候高呼:“打倒老大哥!”而被自己女儿举报。可怜的人可能在最后都不清楚也不愿承认自己有多么的不热爱这种制度。只有他理解的最彻底,思想罪之所以被称为思想罪,就在于,只要思想上一旦出现了反抗,显露和实施即不重要也无可能,它已然存在。

奥布兰是让我一直心怀忐忑的人。我不敢相信温斯顿就那么轻易地相信了他,也不敢相信奥布兰为了温斯顿这么一个无名小卒而费尽心思。后来看奥布兰虐待温斯顿所用时间之长、过程之艰难,我恍然大悟。温斯顿在奥布兰心中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他具有能对党和老大哥的领导产生最大威胁的思想。所以奥布兰提前行动,小心翼翼地把奥兰多的反动思想引流到他那里,然后解决。奥布兰无疑是个狠角色,他挑选最客观最基本的二加二等于几的问题扭曲温斯顿的心灵。他也许在嘴上说过反对党的话,却是在心底最拥护党和老大哥的,这真是对思想罪定义的最好诠释。

所谓亲情:书中多次写到主人公回想起他的母亲和小妹妹,在梦里在现实中。阅读过程中不知作者如此描写作何用意,是为了体现极权统治下普通百姓所受的痛苦和生活条件的恶劣吗?当然,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吧。我自己归纳了另一个方面,也许很荒唐,但我认为作者可能是在把小时候的自己比做一个专制者吧。在他那个单薄的、只有妈妈和病怏怏妹妹的家庭里,温斯顿无疑是一个强者。一个正在疯狂成长的男孩子,对稀缺的食物有着惊人的渴望,脾气暴躁,对弱小者毫无同情而是显露出自然的厌恶。那时的他,虽然是个小孩子,却像个恶魔,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理直气壮地抢夺。

但母亲的感情是她自己的,无法从外部来改变。她不会想到一个行动既然没用,就毫无意义。“你爱一个人,就去爱他,你什么也不能给他时,你仍然给他以爱。”而党所做的最坏之事,是说服人们仅靠冲动或感情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同时让你在现实世界中变得彻底软弱无力。温斯顿已经是被党所软化的一代了,他在快要失去希望时无数次想起母亲,是希望母亲所具备的也是唯一可以对抗党的品质能够给他力量、支持他去反抗极权。不过他亦知道,抵挡极权的后果最终都是一样的,母亲和小妹妹最后也只能在水中渐渐下沉的船上望着他。

所谓爱情:茱莉娅,这个女人让我如何评价,一个温斯顿称为最爱的人。她不是在遇到危险时他最先想保护的人而是变成了最先拿来抵难得人,当然他们彼此之间都是这样对待对方的,甚至所有从一0一房间出来的人都拥有一样的特性,更甚书中的一个男人在进一O一室之前就已经喊出了那些背叛所爱之人的话。这不仅仅是痛心的感觉,经历过这些后,你不会再想生活下去,最终的背叛使你失去了生命中的最后一点温暖的东西。原来,你活着,有个希望,有个爱人,有个自我;现在,你活着,你相信的一切都可以被夺走毁掉,而且你还要坚信它们从来就没存在。

即使是一对恋人,有着相同的反抗精神,茱莉娅和温斯顿的思想也是有很大差别的。温斯顿拥有的是绝望中的希望而茱莉娅拥有的是希望中的绝望。他常对她说,我们已经死了,我们迟早是要死的。但是只要还活着,他是决意了要反抗的。他留心一切可以与之奋斗,可以理解他的战友。但是她不同,表面上她最珍惜的是眼下的生活,能捱过一时是一时。所以她尽情享受但是又最谨慎小心。她对他念的《寡头政治》一文毫不关心,她对政治根本就是毫不关心的;不仅如此,她对双重思想、新话、所有虚假的活动都没有任何感觉。温斯顿会问她面对着被蒸发的那些人、被篡改的那些历史难道没有恐怖的感觉吗?她会说,亲爱的,那些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这些极权主义的制度,无论再恐怖,只要她能很好地遵守它们就可以继续享有活下去的可能。而温斯顿是一个忠于自己思想的人,他也知道伪装可以暂时逃过一劫但他不想再逃了。我的直觉是像茱莉娅这么能够适应新规则的人在一〇一室中花的时间一定比温斯顿要短,但是我不怪她。我们永远不会知道等待我们的一〇一室中埋伏着什么,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心灵有多脆弱。

史密斯对于所有人来说无疑都是特殊的,但是他的结果后来是被“党化”了。作者用此告诉我们在温斯顿这一类人身上没有希望了,再也不会有希望了。因为无论他们再想反抗也只能得到这样的下场。如果有希望,它就在群众身上。因为群众不会忠诚于一个党、一个国家或者一种思想,他们互相忠诚。群众仍保持着人性,他们的内心没有硬化,一直怀着朴素的感情,而温斯顿需要通过自觉努力再次学到。

读后第三感:看过此书后我对极权主义的理解

极权为什么恐怖 小说里面有无数个坚信党、坚信老大哥的领导思想的党员,他们把自己这样的顺从和狂热称为爱国主义。罗素说过:“爱国主义就是积极地为了微不足道的原因杀人并被杀。”在这里,一切矛盾体都是和谐的。只要国家机器运行,零件常换换是不碍事的。在这本书中随处可见颠倒的做法,从四八年写八四年的事到双重思想。和平部负责战争,仁爱部负责拷打,真理部负责欺骗。而这一切都归功于新话。仁爱部是用永不熄灭的白炽灯打造出来的,也终于让我们见识到并不是让人恐惧的不只是黑暗,永远没有黑暗的地方也许才是地狱。“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大洋国本身打出的标语也是充满着矛盾的。前两天看了反映二战时期的电影《钢琴家》,异曲同工,只不过以往看过的任何极权都没能在思想控制上做到这么绝对这么彻底。应该说《一九八四》中的极权更聪明,低调地划分等级,高调地监督剔除;篡改历史加抑制未来,党不靠血统而靠洗脑般灌述给一代接一代深信不疑的扭曲信念来维持专政。

极权的方法 有人评价说这部小说给人们呈现了哪怕是以前最强硬的极权者都不曾能想到的极权方法。它慢条斯理,毫不夸张,逐渐渗透,从眼到脑到心,你不会质疑它会真正发生的可能性。真正实施起来会有多么残忍、多么难以撤销,恐怕是我们谁都不愿去想的。虽然我们知道温斯顿在经过一O一房间后一定不再是以前的温斯顿了,他灵魂中一直支撑他还能对这个世界存有幻想的支柱倒塌了,我仍然不想他最后说出那句话,说他是真正的热爱老大哥,那句话打在我的心上。我看过整部小说后,一直小心翼翼地想,在一O一房间里等待我的将会是什么,我最后喊出的话会是什么。它教你看到自己有多么冷酷自私、自己人性中有多么可怕的缺口。当最邪恶的权力当政时,没人能单靠自己的力量保护自己,但是你只有自己可以依靠,因为权力的力量可以让人忘记一切感性的东西,然后丧失理智,最后失去信仰。

《极权主义的起源》作者汉娜阿伦特指出,极权主义是一个新的现象,它之新,不在于它所造成的痛苦,人类从来就不乏痛苦;也不在于它害死了多少人;而在于它使人性本身处于危险之中。当我今天写下这些所谓的评价的话时,奥维尔笔下的那个未来已经成为我们的过去,我相信它没有全部地成为现实,但是它的寓意却从来没有消失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