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砂器《whose fault?》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5:45:16
  • 85

在读到66页时,我基本能感觉出作者正试图将线索的矛头指向关川。

这不禁让我联想起潭霈生在《论戏剧性》一书中曾指出,好的悬念并不建立在对观众保密的基础上。希区科克在谈悬念技巧时也曾经举过一个浅显的例子:有四个人围坐在桌子旁边谈论棒球,如果事先让观众知道桌子底下有一颗炸弹,将在五分钟内爆炸,你的预示将造成有力的悬念,使观众十分关切这个谈论棒球的场面;可是,如果事先观众并不知道有那颗炸弹,四个人谈了五分钟,突然炸弹爆炸了,人被炸成碎片,观众只会感到“十分钟的震惊”,而谈论棒球的那五分钟,则会非常沉闷。

这个理论延伸到推理小说中,即为将推理所需的证据和线索,一点一点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和剧中人物一起参与整个过程,分析、演绎和归纳,并有可能先于作者的设想揭开谜底,猜出凶手是谁。而松本清张在“爆料”上显然掌握得很好,强有力地调动了读者的积极性,赋予了同为读者的我强烈的参与感。于是如开篇所说的那样,我在第66页,也就是第三章结束时,就已在心中勾勒出凶手的轮廓。剩下的阅读时间,我开始进一步印证自己的推理结果。这无疑应该是作者最乐于见到的理想效果。

可倘若我不是在读完全书后发现,凶手另有其人,不是关川是和贺,我可能会为自己的侦探头脑颇感自豪,对如此轻易就破解了大师的悬念感到骄傲。正因为猜错了,我懊恼我沮丧,同时没忘思考。是我“轻敌”,大师怎可能如此轻易地就将关键线索早早抛出?可事实上是,导致我做出错误判断的那条线索就是关键,甚至就是有意的误导,而这种误导还在后面更多的章节中继续上演。给出假象,使我这种介于有脑和没脑之间的人顺着陷阱踩进去,在最后部分才豁然开朗的写作技巧,无疑是值得钦佩的。可最要命的是,我陷进去就没***,对最后作者交代凶手作案动机和手法那部分,完全不接受。和贺犯的案,可线索都是关川,虽然书的后半段作者在线索的指向上已开始往和贺倾斜,可最后关于为什么关川会留下致命的线索,以及关川、和贺两人之间的瓜葛,作者仅是一笔代过,这令我唏嘘不已。

我又想起《论戏剧性》中特别强调过的,悬念设置要全面布局,无论线索何时给如何给,最重要是,不要指错了方向。倘若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写部反转剧,那故事就得兜得回来。很可惜,大师故意指了条小路给我走,我又愚笨不堪,最后还没能绕回来。

也不知是谁的错。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