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帝国与传播《重返听觉空间(论罢网之虚妄)》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5:44:51
  • 78

(罢网之虚妄,正与过滤相同。贴旧文一则。2009.06.)

——打字用的是拼音输入法还是字形输入法?

——提笔忘字的情况是否越来越多?

——为什么将有趣的聊天记录整理成文本会显得罗嗦可笑?

——同样内容的文字新闻和视频新闻,你倾向于看哪样?

中华文明的视觉象形,已经被代表口头的拼音所代替。一个聪明的西方人可以学会拼音中文,却有可能一辈子都学不会写字,现在,他们不用担心了,中国人正在向他们看齐。日本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表达外来语的片假名使用得越来越多,曾经代表良好教养的古雅汉字却被年轻人视为老土。

因特网,这个新兴的大众媒体,把社会重新带回了听觉时代——媒体的形式,不知不觉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态。在稿纸上写字的人是在观察,在网上写博客的人却是在诉说,谁都知道,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在哪里。由博客组成的web2.0社区,既保有了声觉空间关注个体感受的特征,也包含了视觉空间因文字而产生的歧义——在大型事件中,这两个特点往往表现出各自的负面,并互相加强。

不要被媒体的内容所迷惑,那一点也不重要。如果把媒体比作一个女人,媒体的内容就是这个女人身上穿的性感内衣——穿上,就是为了有东西可以脱下来。男人都知道,能够对自己产生致命诱惑的是性感内衣之外的东西。

伊尼斯在《帝国与传播》中对此做过有启发性的比较。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是刻在石碑上的,石碑笨重,雕刻困难,运输不便,因此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以关心宗教和灵魂著称——反正,宗教和灵魂这种问题就象青春痘,多抠一点也抠不清楚,少抠一点也不会死人。在莎草纸发明之后,文化开始关心世俗生活,轻便的纸张,方便被运送到更远的地方,于是地域广阔的帝国才成为可能。在那之后,延续了两千年的手稿文化对人们的学习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为手稿稀缺,难以到手,人们就倾向于将知识尽可能地记在脑中,有了连贯完整的知识体系,自然就容易产生强势的理性思维和历史观。随后,印刷术的发明,书本的广泛传播,又让人们陷入了书面文化的极致:对各种观点的细致区分和从不停息的争论。

在信息量过剩的当代,人们连存在自己电脑里的电影都无法看完,甚至不记得有,以至于常常重复下载。就像部落人一样,他们收到各种印象的轰炸,这些印象却并不符合逻辑。破碎,不连贯,反复出现的信息片断是人们作出判断的依据,而在他们表达了个人的感受之后,判断和感受也成为信息片断中的一部分,对他人施加影响,却被释放者本身迅速遗忘。这正是听觉空间区别于视觉空间的特征所在。

最典型的例子发生在一个著名的电脑论坛。2005年,一个魔兽新手上论坛发了一个帖,询问游戏内出现的一个小bug。他运气不好,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2008年,这个老贴再一次被人翻了出来,翻贴者耐心详细地回答了当年那个新手的问题,并亲切地安慰说:“这个问题我三年前也遇到过!”这本来也就是互联网共享精神的一段小小佳话。可令这个案例特立独行的是——这个翻贴者就是三年前的发贴人。一传十,十传百,该帖顿时招致了大量的观光客,一时猜测甚嚣尘上,谁都不知道发贴人是一时糊涂?失去了记忆?还是乘坐了时光机?此案虽小,笔者却认为对大众传播媒介的范式研究有着微妙深远的含义。

在一张涂满了颜色和线条的画面上,一小块空白会显得非常扎眼——因此在文字视觉时代,隐士文化或沉默文化可以作为一种对主流话语的抗议,甚至威胁。姜太公封到齐地之后,三请华士不出,遂杀之。周公问:“此人齐之高士,奈何诛之?”太公答:“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望犹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弃民也。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而族之以为教首,使一国效之,望谁与为君乎?”令姜太公紧张的不是华士本人,而是这种隐逸姿态给民间带来的坏风气,这充分证明在文字时代,隐也是一把大筹码,庄家除了耍无赖,几乎就不能赢。

可是在一个吵闹的空间里,如果有一个人保持沉默,这种听觉上的缺席不会引起任何注意,更不会产生任何效果,因为以时间为轴的声音是叠加的,而光线则是枚举的。

在成年之后,我仍然常常想起小时候所看的日本经典漫画《机器猫》。这部带有寓言色彩的作品中,曾经出现过一个富含象征意义的声音凝固器。它可以将喊出的声音变成固体掉下来砸人,喊得字笔画多,显然能占到些便宜,喊得越大声,形成的固体也就越大越重,唯一和固体尺寸没有关系的,恐怕就是内容了……

在声觉空间之中,表达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表达的强度。因听觉世界永远只存在于此时此地,没有强度,就没有存在感,内容不正确,却会转瞬即逝。人们将很快忘记他们表达的内容,只记得他们表达的强度,所以也谈不上什么误解:与其说这是一场关于逻辑和语义的悲剧,不如说是一场修辞的喜剧。我们应当尽早抛弃对逻辑和语义的牵挂,才能在修辞的洪流中毫无心理负担地逐波弄潮。

2008.0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