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中国古典文献学评《中国古典文献学》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5:43:14
  • 65

古典文献学是一门讲如何对古典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的学问。近年来,全国高校开设文献学这门课的越来越多,由张三夕教授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成为了很多高校选择。从总体上来说,该书作为普通高校文史两系的教材还是很合适的,因为无论是内容上还是编排上,都比较适合文献初学者,但也不可避免的有些缺陷和错误。本文就就这两方面分别作详细说明。

作为普通高校的本科生教材,本书明显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博而精

几千年浩瀚文献,要从中梳理出学习古籍文献的简单脉络可谓不易。本书集诸多同类概述中国文献学发展的著作之长,内容编排得当,丰富而不失于宽泛,精深而不失于玄奥,简明而不失于浮浅。如介绍“文献”一词,本书从它的起源开始,旁征博引,由古至今,介绍此词的发展变化过程,从郑玄的注解到朱熹的解释再到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最后到《辞海》《辞源》以及国家颁布的标准,真正做到了“博”而“精”。

二、实且思

作为高校教材用书,本书每章最后均设有关键词、思考题、练习题和进一步阅读书目,并且运用繁体字,方便提高同学们对古典文献的认知能力和对各种问题的处理能力。而“进一步阅读文献”为同学提供了自学的线索,这又大大加强了实践性。

三、古犹新

对于古典文献的研究由来已久,可以说是具有很古老的历史。随着时代学术的日新月异,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发展自然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这在本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中对“电子”这一20世纪新出现的文献载体作了专门介绍;第九章“古典文献的检索”中专门分出一节来讲电子文献的检索和利用,可谓紧跟时代潮流。

然而本书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第一,本书第六页介绍了校勘的概念,而显然,这里是编者理解有误,把“校勘”与“校对”混为一体了。这两者确有相同之处,都是为了消除文字讹误,保持和恢复原文的本来面目。但是校对是出版部门的工作,且有可靠的原稿作为判断正误的依据;而校勘的对象是古籍,是指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或用其他方法考订文字的异同。

第二,书中第十六页,在谈到文献学的辨伪时,提到了王充的《论衡》:“就世俗之书,订其真伪,辩其实虚”。并进一步说“他提出了一整套文献辨伪的理论和方法,在中国辨伪史上影响深远”。我们可以看出,王充这里的“伪”指的是“伪书、伪作”,而文献学中“辨伪”的“伪”指的是古籍产生的年代以及作者是否真实。很显然,编者曲解了这里的意思。

第三,书中二十九页谈到《四库全书》是一部“大型丛书”,括弧里又说“或可称为‘大百科全书’”。我们知道,百科全书属于工具书,丛书不属于工具书,而《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所以,称《四库全书》是一部“大百科全书”显然是不妥的。

第四,书中第六十三页,在讲索引的种类时,说“索引的种类很多,有专名索引、引书索引、篇名索引、词语索引、人名索引、地名索引等”,但“专名索引”与“篇名、人名、地名索引”是包含关系,所以,这样列举感觉很混乱。

第五,书中六十二到六十五页,介绍的是与古典文献相关的工具书,在这个大标题下,编者列举了“立法、纪年”和“地理、方志”两项小内容,而显然这两项根本不属于工具书的范围。查阅立法纪年我们可以用年表历表,查阅古代地名我们可以用《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等,而这些又在前面提到了,因此,不必再在此赘述。

第六,从一百五十三页到一百六十三页,介绍的是校勘的主要方法,作者对对校、本校、他校、理校介绍的相当完美,但在后面又并列了一个小标题“校勘的具体方法”,讲的却是前人如何消除误处和校勘记的写作方法,似乎并没有介绍清楚“校勘的具体方法”。有违精简的原则,而且与前文没有多大关系,这是不应该的。

第七,书中五十九页,讲古典文献的类型时,其中有一个单行文献,是这样介绍的:“单行文献,是指单独印行的某一位或某几位作者的某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单行本。”这样定义的话,就无法区分它与总集、别集以及丛书之间的界限,何况在古籍中每个人的作品大多都是单独印行的,这样的话几乎所有的都成了单行本,那这样分也就没有意义了。

另外,书中还有些不太科学的地方,例如一百零八页,讲版本的类别,把版本分为写本、刻本、善本以及活字本与影印本,这样的分类并没有按照一个具体的标准来划分,读者不能很好的分清它们之间的界限,不过在讲述每个版本时还是很清楚的,所以不能说这是错误,但的确有些不严谨。

虽说这本书有些许不严谨之处,但总体来说,这本书作为高校本科生教材还是很不错的,无疑起到了特色鲜明、惠泽师生的作用,其价值不容忽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