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宁静中
——记卜元华先生》
这个春节,与往年一样,相当寂寞。逐步发现一件事实:在物质丰饶的背后,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孤独。习惯于仰望星空,让星空的光辉与内心的道德定律(康德 语)再次植入灵魂,而这,毕竟是过于诗意的守望。曾屡次在深夜中安静下来,静默,之后祈祷。上帝并不愿意人孤独,祂曾在乐园中安置了两个彼此依靠、彼此温暖的个体,他们代表了“人”的最初状态:需要一种真诚、平等、友爱的交流。
于是,记得去年春节前后,元华先生驱车来家中作客。先生与父亲是挚交,共同经历过那个沧桑、且不断制造悲剧的时代,友情却以某种奇妙的方式跨越限制,到如今依然“情之所系,金石为开”。亲人因我生命中的偶然性悲剧事件,与我同受苦难,父亲的知交——一如元华先生,曾或多或少给予我的鼓舞,感怀至深。他此次到来,我确信:这并不是一次普通意义的聚集,有一种超越世俗标准的神圣纽带,携带着对受难家眷的安慰和应许,已从创世的那一刻开始,酝酿了这一刻平凡的相遇。彼时,我的状况自然憔悴,无论身体、心灵、思维,皆处于根深蒂固的阴霾状态,心理医生与中西药物皆无计可施。那一年,生命中从来不曾闯入第二道身影。先生也许不知,他来的前一晚,母亲与我共同祈祷,我们愿上帝运行自身的主权,预备一次合神心意的深入肺腑的交流。
先生走后,我即感恩。窗外的阳光愈加明媚。
我们交流的话题隐约清晰:从个体生命中偶发的苦难困境,如何走向光明、希望、幸福的人生旅程,到对比中西方文化对垒所产生不同的社会制度。交流与分享,在初春的阳光中,逐渐延伸开来。我的相当自闭的心灵,仿佛也不断被开启,理性与灵魂,进一步得到壮大和启迪。
先生予我讲解四书五经,作为与父亲同时代的长者,他对中华传统经典的挚爱在时代的斗转星移中,却已深入骨髓,并借此不断充实、完善自身的理性思维。对国学精粹的研究心得,在他的新著《行吟絮语》中得到全面展现。这是一部关于行走,关于探索的散文集,与其说是先生历时数载结集而成的文集,倒不如说是关于他个体生命“在路上”的真实写照。他每到一处,即追根溯源,通过史料记载与民间野史,挖掘此地久远的历史脉络,由此产生大地上的悲悯和追寻。《普救寺秋深》中,先生的视野超越了易于坍塌的尘世建筑,在莺莺的爱情经典中,他事实上在追寻中华国民早已丧失的“爱之自由的精神”。在一个蕴含着凄美爱情的古寺中,先生看到“爱”与“自由”的生命真谛,一如俄罗斯的别尔嘉耶夫毕生对真正自由的追寻,他认为:“世世代代的人类都在追寻着摆脱奴役,达到自由的道路,都试图去揭示‘未被抛入世界之前的存在’,而在这一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便是耶稣基督。”
总是有一些相似的灵魂,走着相似的心路。
读完《普救寺秋深》,我只是想到,在历史上的某一年的某一天,甚至,某一刻,有一位并不傲岸的先生,来到一座古寺,昂首“莺莺塔”,在其内心世界中,开始与“爱和自由”相遇,并且,“爱与自由”已完整的贯穿到他的亲情纽带,并创造自由、民主、仁爱、互敬的亲子教育。先生的亲子教育充满智慧,他的第一部散文集《百情集》中,第一篇章“亲情篇”即叙述着与亲人血浓于水的情谊,对他的两位貌美如花的千金,到如今依然保持亲密而不娇宠的情感,他们之间如伙伴,如朋友,先生的夫人也常亲昵地称她的孩子为“小家伙”,即使成立家室,也必定给孩子留有足够的个人空间。他们熟谙“距离产生美”,在“爱与自由”的和谐中,他们颠覆了中国式亲子教育一贯传承的“独裁式管理教育”的偏颇,让巴金对爱与自由所充满的“家”得以恢复。先生与我父亲同知的几位好友,大部分背叛了曾在婚礼殿堂宣称的“爱与自由”的誓约,导致婚姻破裂,而先生的家庭,在“爱与自由”的王国里,却异常坚固。《白发偷生》中,先生与夫人情比金坚,可见一斑。
在路上的人,捕捉着各自的风景,当你回首的那一刻,已告别了守望者的姿态,找到荣耀的归宿。我们都是在路上的人,先生如是。他的尘世意义上的家满含爱与自由的光辉,《厚重的风景线》一文,先生在对《世纪之坝》的解读中叙述着精神层面对家园的守望与寻觅:“家园守望是很深的精神悲苦,是物质的根与精神的根长期扭结混生的,新的物质环境再好,却一时难以产生家园般的认同。”如是这般的关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简要陈述,只有如先生这样经历人生的潮起潮落、烟云起飞,才会有此洞见。
《百情集》作为一部关于情的言说,可以看作先生人生的第一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心旅足痕》作为《百情集》的姊妹篇,可以看作先生人生的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行吟絮语》作为一部关于行走,关于守望的精神底版,可以看作先生人生的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先生与我分享孕育了西方文明并在当下各国依然充满强大生命力的圣经,并由此展开了关于民主社会、宗教信仰、公民道德的理性思辨。
他认为:个体坚守某种纯正的信仰,会带来精神与灵魂的升华,同时促成人格的完善,推动着由个体组成的社会,走向文明和自由。他不是以“***”“说说而已”,而是在一个平凡人的一日三餐与柴米油盐中,将爱的努力溶解于生活的细枝末节,发表在《西北电力报》《散文选刊》中的随笔杂感,多篇皆流露着鲜明的公民意识,对弱势群体给予关爱、理解、尊重、和同情,让这块从未被真理照射的土地,更多的出现捍卫人性尊严的目光和拥抱。先生对于写作,也从来没有“宏大目标”,并不刻意炫耀自己,用自己的笔抒写自己的人生,以思想延续自身的生命,不经意间,却已获得了上帝赋予的微笑。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5:41:40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58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