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重访边城《叹编辑之痒》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5:41:26
  • 55

6月17日那晚逛红枫叶书社,才知道又一本皇冠(香港)文化集团授权、大陆出版的“张看”散文集子新鲜出炉了。恰好近日在读皇冠版《小团圆》,新书《重访边城》蓝色封带上的广告:“如果缺乏对张爱玲的生平与人际关系的深入了解,则很难读懂《小团圆》。本书所收《对照记》是解读其中种种线索与人物的最佳锁钥”,诱人不浅呵,于是买回家阅读……

“英文名言有"编辑之痒"(editorial itch)这名词。编辑手痒,似比"七年之痒"还更普遍,中外皆然”(页246),集子中的这篇“编辑之痒”纯属张爱玲边写边叹自己心爱的文字被编辑好心改动的感想——“在我却是偶有佳句,得而复失,就像心口戳了一刀”(前揭),聊其心志。我虽非张迷,倒是“张爱玲全集”编辑如前述般的推介,花心思告诉读者该集子这样那样的好,替我早早勾勒出一种可设想的阅读随想粗线条:从张氏散文里找“张看”人情世故、饮食及文论的踪迹。就在灯下不诵不咏仅作欣赏、叹息,购买了书籍就好心阅读,居然发觉很多新玩意,张爱玲也分析“语文”、分析创作、分析小说和心理,甚有趣。

这种读后感似乎逆了“关于笑声泪痕”中谈到的类似寄意:“可千万不要给引起好奇心来,去买本看看。薄薄一本,每章前后空白特多。奇文共欣赏,都已奉告,别无细节”(页119),“笑声”与“泪痕”拼在一起当然不是“张看”文字,写台湾、香港的遗稿“重返边城”、散佚作品“人间小札”等等文题也已于编辑之痒而现,我大可原宥购书及读书欲了。

集子中“对照记——看老照相簿”的确不错。居然有读图文字捎来的消遣韵意——从张爱玲保存的自家小影及附以的“文字说明”来了解她的一些人际关系,果真是捷径,甚至于写祖父母那句“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页206),也不能不令人叹息只有张氏才会这般“刁难”自己,文字绝色!读这个集子,也需要好性子。找到“谈看书”、“谈看书后记”,原以为张爱玲会百般道尽私人的阅读体验,长长的文章句段读下来,才发觉她醉心于《叛舰喋血记》系列故事、历史和那些文字的小说人生,探究人文历史。读进入后又发觉,她似乎将小说技艺进行了中西对照,如“这种地方深入浅出,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好处。旧小说也是这样铺开来平面发展,人多、分散,只看到表面的言行,没有内心的描写,与西方的纵深成对比”(页63—64);又如“也许解释也是多余的,我是因为中国小说过去有含蓄的传统,想不到反而在西方"非文艺"的书上找到。我想那是因为这些独白都是天籁,而中国小说的技术接近自然”(页65—66),等等。这不是文论是什么?其它篇目如“羊毛出在羊身上”驳“域外人先生”评论张的小说《色,戒》,辩驳得高明,也直表张氏书写的诚意:“我到底对自己的作品不能不负责”(页116);如“谈吃与画饼充饥”写出了颇地道的详尽饮食心得,内容多得让人误以为她是美食家而非小说家了;更有如“爱默森生平和著作”、“梭罗的生平和著作”、“忆胡适之”等文章,见之诱人,读之感人,张氏边讲述读者边神往。

集子中不少文章似曾相见,我非张迷,拿捏不准,或者是由于她的笔调本如此的缘故吧。不过读她这些专注书写的文字,仍是好事情,起码一位女士,懂得细致入微地观察人生、社会,审美般地帮助读者同往文章天地,又有好心编辑整饰数番,见着非艺术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