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小团圆《恼春风》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5:41:09
  • 73

看完《小团圆》后,有意地翻了翻《对照记》里的老照片。有一张是张爱玲与李香兰的合照,遂想起了张学友的歌《李香兰》,忽然觉得这首歌的歌词联系在张爱玲身上亦是十分合适的,便取了第一句歌词做了本文的题目。当然,你们可以说这只不过是我在主观意念上对其的附加,与现实不符。而事实上,在解读《小团圆》的时候,我的确犯了主观附加的错误。

起初我一直认为宋以郎并不应该将《小团圆》公之与众,因为我以为本书迟迟未面世的原因是因为张爱玲害怕外界对自己的身世过度的评判以至现实受到歪曲(在我的剧本中我也将这一观点设置成了两场戏的过渡元素),但是看完故事后再去翻看了宋以郎写的序言,才知道本书出版推迟并不是因为这个,而是因为作品本身有着许多不足以及顾虑到胡兰成可能实施的利用与拖累,而作者在临逝的前几年还是在努力的修改作品,期盼能尽快出版。

只是就算如此,出版与否,还是值得商榷的,更何况,出版的是只字未改的原稿。

尽管序言中多处强调《小团圆》不过是小说,但宋淇在给张爱玲的回信里也认为读者很容易将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与“胡张”二人联系起来,而张爱玲也是承认的,她在《小团圆》中写到了自己。

张说:“我在《小团圆》里讲到自己也很不客气,这种地方总是自己来揭发的好。当然也并不是否定自己。”的确,张在本书的某些地方写得诚实得让人心生触动。我始终认为在创作中想要做到诚实是需要勇气与能力的,写别人如此,写自己更尤甚。我甚至猜想张爱玲再次面对自己写下的东西时,会不会心悸不已。

转瞬又觉得是自己多虑了。本书读下来,几乎想不起有哪些段落是情感激烈的,我似乎忽略了张爱玲在写《小团圆》的时候已经是一个五十五岁的老者,年轻时那种牵一发就能动全身的少女情愫,也应如枯叶般零落了吧?只剩光秃秃的树干,简洁又干练。伴着秋风,亦是一番让人悲悯又神往的景象。

如果《小团圆》非要以小说创作的角度看,它的不足是显而易见的,但若将《小团圆》看作是张爱玲的自顾自的独语,她在对一个虚无的老朋友诉说,假设背景清楚,人物关系无需再解释,于是即使这样的诉说松散凌乱,那也是可以理解的。看作一部回忆录,尽管她本想写成爱情小说。

在我阅读的时候曾多次幻觉般地认为张爱玲就坐在我对面,就在一张旧式沙发上,背后或侧面是一扇窗户,有沙帘被风拂动着,从外面照进一屡橙黄的阳光,整个画面明暗显然,我能模糊的看见她的面容,那张她曾希望通过冰水冲洗来暂保青春的脸。满布皱纹。她在给我讲着她的回忆,自顾自地呢喃,又突然沉默,思忖如何表达那些极力躲闪又私密的碎片。我是一个局外人,有的话语让我困乏,有些又让我产生浮思,难以收回的联想。我看到她在叙说大多时是平淡的,只有在谈到爱情与亲情是才会出现一丝表情,让人能够判断她的喜悦与悲伤。依稀记得她说:我不希望二战结束,因为那样,我就能永远与他在一起。

张爱玲对外界的一切还是没有防御力的,她似乎将所有坚韧都放进了内心,以至于她与这个社会处得如此尴尬。

从文学价值与情理上看,《小团圆》(原稿)都是不该出版的,而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它的出版似乎情有可原,但是又不觉感慨啊,艺术家的一切,都能成为学术研究的牺牲品,不容丝毫保留。

终究还是觉得,既然没来得及改完,那就让它成为私有的文字,唯一彻底的私有,不好吗?

某一次在学校的书店发现,出版社趁着《小团圆》出版这一时机,又将张爱玲全集再版了一遍,记得上一次十月文艺整理发行应该是两年前,我不知道两年再版一次是不是正常,只是看到了,不禁轻蔑的笑了一下。还是利益为上吧?

最后,还是这样结束吧。以下是《李香兰》的歌词。

恼春风,我心因何恼春风

说不出,借酒相送

夜雨冻,雨点透射到照片中

回头似是梦,无法弹动,迷住凝望你

褪色照片中

照片中,那可以投照片中

盼找到,时间裂缝

夜放纵,告知我难寻你芳踪

回头亦是梦,仍似被动,逃避凝望你

却深印脑中

啊......

像花虽未红,如冰虽不冻

却像有无数话语,可惜我听不懂

是杯酒渐浓,或我心真空

何以

感震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