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第十三个故事《不是一本烂书,但却不够好》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5:38:43
  • 61

前话:我最终给了个四星,没看过的人还是可以看看。但的确觉得不是一本非常出彩的小说。

=======================

在自己想要读一些书自己却又没时间去书店逛的时候,我会想要去网上的书店搜一搜,确定自己想要的书,再在合适的时间买下来,找时间阅读。

这本《第十三个故事》在很早以前就被我收藏,而前段时间友人想要送我几本书的时候,这本《第十三个故事》就被我选在了其中。

当初在网上看到这本图书的封面时,觉得这是一本好书。至少,它的封面看起来是比较吸引人的:有一点古旧的颜色,金黄却又有点古铜,几本书摞在一起,虽然随意,却也开起来十分精致。当然,在拿到书以后,其外表并不见得有先前预想中的那么好——封面的材质是比较常见的塑料封膜,而不是想象中的磨砂材质。

图书的切割很粗糙。还有一些残留的纸屑痕迹会留在切口处。只能说,出版社不够精细。封面的图片也不如网上远观时的质量好,有点不精致,有点刻意为之。封底引用的话语看起来也十分不自然。

这里,就要开始讲讲这本书的实质东西了——全书的内容。

不知道是不是已经看过几本现代国外文学的原因。实际上,如果有人能够认同我,我想要说的是,自从《达芬奇密码》风靡全球以后,一些小说的方式就开始走向趋同。且不说《达芬奇密码》中的一些情节设置是如何的,书中常用、惯用的一些排版的小方法在其后被其他作品大肆使用——书中的一些句子和词语会在运用其他字体、粗细被标注出来。而这样的方法在更早的时候,被《哈利•波特》系列里面就运用了。我承认,这样的一种方法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在意,乃至是后期的共鸣。但在这本《第十三个故事》里面,我感到这样的运用有一点故弄玄虚,显得颇为生硬。我想,并不是所有的书,所有有点悬疑的图书,都要去生掰这样的方式不可吧。

其次,在于主人公的描写上。这本书,最中心的一条线,在我看来,是在讲述双胞胎的故事。双胞胎,历来被认为是一个神秘的名词,因为他们是同一个受精卵分裂为两个生命,他们的心灵感应、他们的灵通之处都吸引了很多人去了解、观察。而书中的主人公,不论是玛格丽特还是维达,都是有着双胞胎因素的人。整本书的故事主线很清楚,一个是现实生活中讲述故事的情况,以及玛格丽特的一些个人情况;另外一条线就是维达所讲述的自己的传记故事。

不得不说,我的确感到对于玛格丽特有关的描写实在是很缺乏说服力。作者似乎意在表现出这位书店主人的女儿一种内心由于发现了自己隐秘的、早早逝去的双胞胎妹妹的一种内心的痛苦,不论是在自己家里还是在维达家中,自己所经历的诸多事情似乎都能够牵起她对自己是双胞胎之一的一种痛苦认识。但我想说的是,这样的描写实在很缺乏生动和活力。就好似你看到一个完全健康的人,跪在你面前哭天抢地说着自己的心很痛,但你明明看到的是她面色红润,两眼很有光泽,不是心脏痛,更不是心痛的那种感觉。

相比之下,几年前看过的那一本《追风筝的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超越这本书的描写。这两本书的内容上可比性很低,因为不论是叙事还是中心内容都有很大的差别。但若单就第一人称中的“我”来说,《追》明显比《第》描写得更加出彩,更加有血有肉,说白了,更加深入人心。这是我在看这整本《第》之后一直有的想法——主人公的塑造很不彻底,并不生动。

之前在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就发现有人说了一句:为了写小说而写小说。也就是说,写得不够真诚不够自然。我倒很难说出具体是不是如此。而在图书的宣传上,依然说着自出版之后被翻译成了多少多少种文字,又是如何如何受到欢迎。这样的宣传,实际上,在中国大陆的读者看过三次以后,就会直接麻痹掉,毫不理会。不知道,这样的宣传方式是否又可以改进一下。

整本书的感觉不是很深刻。要说探案,我想福尔摩斯和阿加莎必然比它高明,要说神秘,有时候哈利波特似乎都做的好一些。而要说到温情,它不及《追风筝的人》。整本书,我并没有说我不喜欢,但它的确显得有点不自然。不论是叙事方式,还是主人公的描写(尤其是主人公玛格丽特),都让我感到一种并不是真情流露的感觉。或许因为我不是双胞胎?但是,偌大一个中国,又有多少双胞胎,双胞胎中看这本书的又有多少。所以,我想,这应该不是我的问题了。

不是一本烂书,但是却又不够好。虽然你可以一口气看完。这是我最后的结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