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阅读过程很享受的书。作者是刘再复和她女儿。
一口气读完这本对话形式写成的小品,感觉到很久没有如此精彩的阅读之旅了,在阅读中,时时会有思辨的***,更刺激的是,莫过于在阅读中养成了和作者的默契,思辨中刚刚提出了一个疑问,作者就紧接着给予了巧妙的回答。真是快哉。
看过一些关于红学的研究。个人认为索引派着实是将文字游戏玩爽了,太多的历史溯源太多的政治纠葛太多的考证.而真正让我受益匪浅的还算是周汝昌老先生的一些东西立意较高一些。如今看到这本《共悟红楼》,其实感觉很是惊讶,其实在本书之前,刘再复还出过一本《红楼梦悟》,很遗憾我错过了,于是当我拿到这本《共悟红楼》,一个“悟”字,就让我感觉到不一般。还是那句话,感觉立意颇高。源于细节而不拘泥于细节,由末求本。有句老话妇孺皆知“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悟”红楼,不同的人,能悟到不同的东西吧。
一.红楼与佛学。无论是从妙玉的言行悟出来其所修的是唯识宗,还是借宝玉这个主角符号读出的关于禅宗的真谛,抑或者是从黛玉达到的所谓“莲境”,红楼所折射出来的佛学文化没有如教义一般的铺陈出来,正如本书所说--“悟”,这种渗透于作品本身的文化,需要的就是读者自己身的领悟。拿我本人来举个例子,曾经一度陷入痴嗔的执念,反复思考“平常心”,“拈花微笑”,也不知真实的“解脱”为何。现在看来,正所谓“悟者佛,迷者众”,所谓解脱,不过是无因无果,无是无非,无执无着,无真无假。无之境才是世界之本原。无,其实本在有之后。更何况,还有无无。
二.红楼所表达的四个境界。刘再复先生分析出红楼内涵的四个维度,分别是欲、情、灵、空。我个人觉得,这本《共悟红楼》吸引人之处就在于它有了“灵”,在“灵”的维度上给予人启迪,让人去思考。王国维认为,世间一切悲剧皆源于“欲”,如何将欲上升为情,在情的层次,相敬如宾,相互爱护尊重。欲指向于利己,而情指向于利他。在情之上还有灵,性灵上的相通,与天地与万物相容的灵,是一种浩然的,本原的精神气象。最后从欲的层次的提高到了情,灵的层次,例如宝玉,最终可以得到大彻大悟,走到空的境界。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三.红楼与古代名士文化。单独列举这一点,与我的个人崇拜有关。一直很欣赏魏晋时期--中国古代名士文化巅峰时期的那段文化史,嵇康一句殊途而同致,临刑前一曲广陵散,显示尽了人类灵魂的强大和潇洒,本书中曾经提到史湘云这个人物折射了中国名士文化,饱读诗书活泼开朗的小女子,不羁地醉卧芍药烟,多么洒脱而率真。古代名士文化在红楼中的体现还有许多,不列举。
四.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本书中出现的这个概念给了我很大启发。不过,这个概念并非作者原创,而是来源于一本法国当代思想家的小册子《地球 祖国》(三联出版社),原文说到“我们身上有两种往往互相分离的状态。第一状态是平淡状态,它与理性/经验活动相适应,第二状态是诗意状态,使我们进入这种状态的不仅有诗歌、还有音乐,舞蹈,节庆,狂欢和爱情。诗意状态的几点表现为心醉神迷,在这种状况下,人们可以从第一状态进入第二状态。”去年9月以及之后持续的那个大半年,我经历了人生比较重要的一个阶段,也就是大学生毕业前常见的迷茫期,主要指的是价值观上的一些改变和定位。关于就业还是考研,具体一点,关于择业与选择行业。究竟是work for life 还是life for work。如果控制这些平衡,其实就是平淡栖居状态和诗意栖居状态的平衡。《共悟红楼》中提到《红》中甄宝玉其实是第一状态,贾宝玉是第二状态。其实人生,假作真时真亦假,这两个状态,哪一个是根本?通读本书,得出结论,“诗意栖居状态”也是真实存在,如果一个社会都丧失了对青春美好的追求和向往,这个社会即将失去生命活力。而第一状态的存在也是第二状态存在的前提,不过第一状态也分为理想状态和非理性状态,如果非理性状态膨胀,对权力,金钱,功名等外在物的追求膨胀了,才会挤压第二状态,变成生活的荒诞剧。
五.法家文化的解读。《共悟红楼》一书对王熙凤和探春所引射的法家文化对于我来说非常新鲜,不过作者一如既往的只是给予了“悟”的方法的点拨,没有深入去探讨。我不由担心,当有一天书店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从《红楼梦》看现代企业管理之类的小册子的时候,这个“悟”会不会过犹不及了呢?言归正传,《共悟红楼》中提到中国政治史研究家概括的法家阴谋十计:“1.深藏不露。2.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3.“其用人也鬼”;4.深一以警众心。5.装聋作哑,以暗见庇。6.倒言反事,即故意说错话,做错事,以检验臣下是否真诚。7.事后抓辫子。设法使人非讲话不可,讲了再抓辫子。8.防臣如防虎,时时有戒心。9.设置暗探。10.谋杀。”这部分要我悟还真是太有难度,权当开开眼界了。法家的势、权、术的确高深,有兴趣者可以细细研学一番。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5:36:36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58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