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继续拿莲蓬头冲洗他身体的各个部位。几近全秃的顶门、多皱褶且布满寿斑的脖颈和脸颊、长了颗腺瘤的肩膀、松皮垂软的胸部和腹部、残留着枣红色神经性疱疹斑痕的背脊。我伸手搓搓他的***,又俯身向前托起他的睾丸和鸡鸡——那里就是当初我的源起之地,起码有一半的我是从那么狭小又局促的所在冒出来的。我轻轻揉了揉它们。显然,它们也早就垮了。”如此细致的描写,一个老人的垂暮之势跃然纸上,让我以为这是一部类似于《世界上最疼我的人去了》一样的催泪亲情作品,可书到了手里,才发现关于父亲——真正的张大春的父亲——的段落远远少于预想,文本更多地着墨于整个家庭:父亲跳进小清河只是个开头,大大爷投身戏班记叙得更浓墨重彩,满世界游历的五大爷,更值得大书特书,曾祖父曾祖母更是不能忘了提……从来没有一本书让我如此认真地去面对一个家族,一个有灵有肉,血肉丰满的家族,“聆听父亲”中的“聆听”是一种逆流而上,回头寻找血脉的来路,“父亲”则是整个“父辈”的宏大背景。用一种“雄性色调的刚性柔情”,来讲述一个儿子,一个孙辈对家族的尊敬。
其实类似鸡零狗碎的故事,我的父亲也会讲:小时候他如何被爷爷绕着房子追着打,我那从未谋面早逝的奶奶,19岁嫁给爷爷,心算能力过人,记忆极好,记得住家族中所有人的出生时辰;乡里做豆腐只有二大爷一人,现在柴房里废弃的那幅磨盘,当年每天尚未破晓就要开始运转……张大春的济南朝阳街懋德堂张家是耕读世家,多传奇惊世之事,我的父亲那个扎根于辽北农村的大家族,亦并不是黑白的单薄一片,“家族”二字,单说起来就叫人心油然而生自豪之感——虽出身于走卒农夫之家,可我亦是几十口人庞大家族里,最年少的小女儿。
姓氏本是已一种烙印,打好了父系的荫蔽的记号。张大春说此书当时是为尚为胎儿的儿子所写,在与肚皮后的孩子交流时,他说:“我不认识你,不知道你的面容、体态、脾气、个性,甚至你的性别,尤其是你的命运。”可是有些东西尽管未曾谋面,却早已经注定,无论感情亲疏距离远近,我们都无法挣脱血脉中的联系。那个几个月后问世的小家伙,将与父亲同样的姓氏,有一半相同的基因,眉眼将沿着父亲发育过的道路再走一遍,名字也会被写进发黄的家谱,那里早已预留好他的位置。It is written .
父亲二字,何止是爸爸一人,回头寻找,我们每个人的背后居然都曾有过如此庞大的家族,在大地上枝繁叶茂过。多年来我们把目光投向渺不可及的遥远历史,所有人都放在同一个大背景中去寻找共性,现在我们需要的,是拉着父亲的手,聆听父亲,从上一辈的故事里,细细摸索回自己生命枝干的根系所在。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5:34:50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57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