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黑塞的《悉多达》,马上继续看他的《盖特露德》。我本来已经给《悉多达》打了五颗星了,但是四面八方的消息又都说《盖特露德》比《悉多达》还要好看,我有点难以想像,这种“言情小说”能达到讲述释迦牟尼纯精神成长历经的水准?但是看完这部《盖特露德》,我觉得我也要打五颗星,而且如果可以的话,我要打五颗星+。原因在于我觉得这本书的境界其实和《悉多达》是差不多的,但是讲释迦牟尼的故事如此境界还容易达到,毕竟人家主人公本身一辈子的“工作”就是这个的,但是《盖特露德》讲的是平凡人的故事,能在平凡的人生中找到如此令人觉得美好的境界,太难能可贵了。
书的腰封的广告语是“一曲音乐与爱情的绝佳奏鸣”,我觉得这一总结要比这本书的书名更加贴切内容。因为名为盖特露德的女主角其实只占此书一半的内容,另一半则是主人公对于音乐的追求,毕竟盖特露德要从书的三分之一以后才出场,而音乐则贯穿了全书。我喜欢书里面的每一个主人公(当然那个轻佻自恋的丽蒂和那个霸占祖屋的老太太除外),尽管其中人物性格处事差异极大。
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我的生活并不特别幸福。但是,尽管有过错失,却也不能说我的生活就是不幸的。说到底,这样去追问幸或不幸毕竟也是很愚蠢的,因为我觉得,我似乎喜欢生活中那些最沮丧的日子甚于那些开心的。如果说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自觉接受必然,真正饱尝生活的苦与甜,在掌握外在命运的同时也要赢得那内在的、根本的、绝非偶然的命运的话,那么我的生活就既不贫乏也不糟糕。如果说跟其他所有人一样,我的外在命运也是必然的,由上帝安排的,那么我的内在命运就是我自己的作品,我理应去品尝其中的苦与乐,也要独自对此命运负责。(p.1)
我之前说《悉达多》的第一章就把我征服了,而《盖特露德》是从第一节就把我征服了。而且书里面的好多话要么让我连连点头要么就直接说到我的心坎里去了。第一节的第一句话让我想到了《自虐の詩》,当初我想了好一会才想出来却怎么总结也总结不清楚的道理,在这本书的第一节就讲得清清楚楚。类似的关于幸福与不幸的讨论,书中还有一段。
现在,我认为伸手干预他人的命运是愚蠢和危险的,而且连自己的尝试都归于失败且深感羞愧之后,我也没有任何理由去认为我可以干涉人、可以帮助人、能够识别人。现在我依然强烈怀疑,人是否有能力去塑造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人可以获得金钱、名誉和勋章,可是幸福或者不幸福是人争取不来的,不管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人只能接受到来的一切,当然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接受。至于我,我不想再费力去试图把我的生活强行转向美好的一面,而是接受既定事实,尽力去承受并向好的方向转变。(p.158)
另外还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人公孜孜不倦在思考的问题。这个关于青年和老年时代的心态的问题,主人公分别和自己的好友讨论过,和自己的父亲,最乎还和那位好朋友再次提及。一开始的时候那位好朋友就订了一个基调,那就是“青年时代是最艰难的,老人大都比年轻人更开朗和满足。”后来主人公的父亲就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我也觉得很受用,抄在下面。
我认为,人生可以在青年和老年时代之间画出一条清楚的界线。不再自私自利,青年时代便终止;为他人而生活,是老年时代开始的标志。我的意思是:年轻人的生活有很多快乐和痛苦,因为他们只为自己生活。他们的每一个愿望和想法都是重要的,他们要尽情享受每一次快乐,同时也要品尝每一种痛苦,看到自己的愿望不可实现,有些人就马上放弃整个生命。这就是青年。但大多数人都会渡到一个时期,这时一切都变得不同,他们更多是为别人而活,绝非出自道德,而是自然而然的。大多数人是因为有了家庭。如果有了孩子,人们就很少考虑自己和自己的愿望。还有一些人是因为职业、政治、艺术或科学而不再自私自利。青年人想玩耍,老年人想工作。没有人是为了要孩子而结婚的,但是如果他有了孩子,那么孩子就会改变他,最终,他领悟到这所有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年轻人虽然喜欢谈论死亡,但是从不会想到死亡。老人则相反。年轻人认为可以永远生活下去,因而所有愿望和想法都围绕自己。老人们则已看出,生命会在某个地方结束,只为自己一个人做的一切到最后都是一场空,没有任何价值,因此他需要另一种永恒,需要这样一种信念:他不是只为养活自己而工作。于是人就有了妻子和孩子,还有事业、工作和祖国,这样人们就清楚每天的辛劳都是为了谁。在这一点上你的朋友说得很对:如果一个人更多地为他人而不是自己而生活,那么他就会更满足。只不过老人不应该觉得这是英雄风范,因为实际上也并不是。最优秀的老人也是从最勤奋的年轻人成长起来的,而不是那些在学生时代就像祖父一般生活的人。(p.124-125)
http://yann2005.ycool.com/post.2254851.html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5:33:39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57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