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恐惧
晚上11点以后,我坐在床上,手里捧着这本《24重人格》。台灯灯光把洁白的纸张染成昏黄。
我一个人呆在卧室里,窗外的山峦和菜地隐入夜幕。我能够觉察到内心的一丝恐惧:下一页说不定就是一张主人公卡姆写的血书……对这本书我是既好奇又害怕。
而我的恐惧丝毫不能与主人公卡姆相比。试想,这样的不幸无论降临到谁身上,当事人都会痛苦不堪,甚至对人生失去希望。
中国的民众在精神、心理健康领域很大程度上是懵懂的。心理疾病、心理医生等跟“心理”有关的事物被许多人当成洪水猛兽。我曾经一度梦想报考北师大的心理系,做一名心理医师(后来因为我是文科生,无法读心理系,梦想便破灭了)。身边的同学知道了,就对我说诸如“你学心理学别学成个变态啊”、“心理医生都是心理有毛病的啊,难道你也有毛病吗”、“接触那么些变态的人,你不害怕吗”之类的话。出生并成长与改革开放以后的90后都心存芥蒂,说明心理学的确被很多人误读很久了。
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精神健康领域的发展必然要达到与物质文化水平相符合的境地。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的人们的恐惧,当然会一步步消亡。
书中,恐惧便是成了卡姆正确认知的巨大障碍。恐惧本身大是正常,试想一下,如果哪天你发现你的身体内寄居着多个灵魂,给你的生活造成混乱,难道你还会高高兴兴开开心心跟过年一样?
2,勇气
一次,一个同学拿了本《新知客》给我,叫我做做上面的一个关于是否有边缘型人格障碍患病特征的测试。20道选择题,只要有2道以上你选择了“是”的选项,那么你就该去认真咨询心理医生了。我做下来以后,有9道都选的“是”。我又拿给寝室里另一个人(我对他相当了解)做,当着几个男生的面,他违心地做完了每道题——每道都选的“否”,他无法否认的是满脸的失落。又一个男生做完,说自己有7道选的“是”,语气中透露着对自己的失望。这时我和刚才那个男生便对他说:“你现在是青春期嘛,情绪波动啊之类的比较明显,所以有这些类似患病特征的现象是正常的。”至于事实是不是像我们安慰他的话一样,我不知道。我表面上也不承认,是害怕贻人口实,惹出更多麻烦。但是我知道,我们都缺少勇气。(呵呵,不过我还是有点怀疑那个测试的准确性,那个测试感觉上不是很专业。)
“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改变我们不能接受的。”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需要极大的勇气。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固然是卡姆没有勇气的事实,而要改变其带来的混乱,首先得有勇气接受这个事实。这一点卡姆起初并不明白,他也只是在看了关于自己的分身的录像带以后,才狠下心来对自己那狼狈不堪的神经俯首:“我认了。”自此以后,心理治疗才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承受痛苦的还有妻子瑞琪。当她瘫坐在浴室地板的那一刻,佯作镇定的她才在卡姆和读者面前卸下伪装,展现了她无助的那一面。但正是由于她的坚韧与包容(最重要的是对丈夫的爱),这个家庭得以维持下去。瑞琪也成为了卡姆的强大的精神后盾,伴他一路走来。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有些痛苦影响的不仅是当事人自己。危机面前,亲人是应该接受事实挺身而出,还是选择逃避拒绝接受,雪上加霜呢?我想,血缘关系固然不是亲情的可靠支点,但“大难临头各自飞”也是为道德所不齿的。
温总理说:“面对危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灾难对那些有勇气的人造不成毁灭,对懦夫嘛,那就不好说了。
3,舆论
良好的舆论环境将对心理事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也有利于患病者的生存。很遗憾,相对开放的舆论环境,在中国,只能从几个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找到。这一点上,最近来说从社会对同性恋的接纳程度体现得更充分(必须指出的是,同性恋并不是心理疾病!)。
小说中,在与邻居、朋友等的交谈中可以看出,瑞琪对丈夫卡姆受虐事实并不是特别地避讳,说明公众的接纳能力还行。我总是忍不住想象,如果是在中国内地某个小城镇,谁谁谁精神有问题、谁谁谁受虐过定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在我曾经居住过的镇上,谁谁谁是同性恋都可以成为街谈巷议、轰动全镇的话题,当事人也成为了人们鄙夷的对象。唉,我为我亲爱的祖国感到那么一丁点的悲伤。
书中有一处很是让我感动的地方——天真无邪的孩子凯尔对他母亲说:“多重人格并不可怕嘛。”一个孩童能够说出这样的话,不仅仅是与他自身的涉世未深天真烂漫有关:社会舆论必然是一个大的背景。
我渴望有那么一天,在我的祖国,人们敢于承认自身心理或多或少的毛病,能够包容别人的无伤大雅的软肋,心理健康事业蓬勃发展。
4,精彩
尽管多重人格现象时不时地在影视剧作品中出现(我个人记得最清楚的是《皇朝太医》中宋海琼扮演的那个角色),但真正如此认真严肃面对这个概念的作品却很少进入大众的视野。读这本《24重人格》的人也许不多,但这并不能说明其题材、故事不吸引人。
我个人是抱着极大的好奇买下这本书的。这种猎奇心理或多或少有些不敬,但这本小说的确深深地吸引着我。丝丝入扣的情节,紧张的气氛,以及对分身们活动的描写都让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作者在书中用精辟的比喻,详细而生动地描绘出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而每当看到心理医生召唤那些分身的时候,我就仿佛看到一个术士甩了甩拂尘,招来了一群小鬼,让人感到神奇。但是心理医生不是术士,而是帮助人们摆脱心灵困扰的,值得我们尊敬;患者及其分身也不是马戏团里表演的小丑,不是大家拿来当热闹看的,他们的痛楚应该得到别人的理解,他们也在用抗争与努力捍卫自己的尊严。
书中描述的分身之间通过日记交流,或者是在内心深处进行沟通,也算是本书的一大看点。
同样精彩的,是卡姆在一波三折断断续续治疗过程中“勇于把握自己命运”的精神,因而这本书又堪称一本励志小说。我们没有理由不为敢于直面现实接受挑战的勇士喝彩。
5同行
读完这本书,感想颇深。不为别人,也为自己。
我想,无论是谁,读完这本书,都会产生共鸣。有的人或许是因为身处困境缺乏勇气,有的或许是因为在社会交往中不被人接纳……这本书之所以有价值,可以说是因为鼓舞着我们风雨无阻,也可以说是因为对大众观念转变有一个正确的导向。
也许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让人头疼的事,可是每个人都是受难者。成千上万的你你我我与我们同行。就像疗养院里那些相互鼓舞的多重人格患者一样,我们也需要相扶相持,走过一段段艰难的旅程。
如果哪天你在书店你碰到这本书,我想说的是,买下它,你不会后悔。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5:33:07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57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