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变异的思想《爱的共通体》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5:32:15
  • 74

今天上午又读《爱的共通体》这篇短短的座谈记录,记点感想。

给我们的无力症状起个名字,那就是虚无主义。应对虚无主义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最近每天晃在我脑袋里的关键词——“价值”,这个词倍遭误解、意思也幽暗不明,也许梳理其阐释史已经是在克服虚无主义的道路上行进,这是我以后需要做的。在这里,南希拒绝了价值,走向一种更加晦涩的虚无,姑且这么说,那就是法语的rien,有某物的虚空,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存在着极微物,无限近于无的极微物。一个杯子和一只钢笔放置在一起,让我们把视线集中在这个从传统西方思想意义上毫无逻辑价值的“共在”上,集中在这两物之间的场域上,甚至在这里已经没有“关系”了,只有不可诉诸于“关系”的“分享”,分享一个“空”。显然这个“空”不是什么匀质空间,是上面所说的rien,有着错位的小颗粒。“分享”甚至不是“沾染”,不能居有,两物只是对关系的缺席的呈现。

然后让我们离开作为死物的杯子和钢笔的隐喻。共通体总是触感的共通体,“触感的特征既是接近又是远离,但接近是一种作为远离的接近”。触感的游离性质在共通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说只有身体的共通体了。

这既是一种新身体的确立(小小地参见对《解构的共通体》中《身体》一文的评论),也促使我们对自己日常身体的反思。此时我想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哲学对日常myth的破除。大多数人对于哲学的期待在于寄望哲学破除日常myth、从日常漩涡中抽身。其实从根本上说,二者是完全错位的,永不能相互企及。简单的说法是,二者不是在一个层面上操作的。这里有一个现成的例子,关于sex时女性的被渗入,这是一个有待破除的日常myth。南希就认为是不存在渗入,不存在身体的内外,只存在触感。当南希这样说的时候myth被破除了吗?内外的空间形象根植于每个人的脑海,何以破除?怎样打开一条确立女性新形象和新认知的路向?这些都是成问题的,又是不可回避的。此时南希的“触感”哲学的作用是什么?仅仅是一种可供替换的假设?在此,我姑且断言为:日常myth的破除是在日常层面上操作的事情,哲学不是对日常myth的取消,而是对整个日常myth的斡旋领域的取消。日常myth的破除还是屈从于一种myth逻辑,而哲学致力于对myth逻辑本身的取消。。。这恐怕也就是现在的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只能用一套又一套的假设来置换,破除myth假设迎来另一套假设。

南希给出了一个美好的意象。来自阿基米德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思考哲学与现实这两者可以依附于这个隐喻。我要提醒的是,请我们仅仅停留于隐喻,这样这个隐喻就可以作为一个非日常的装置。不要试图破解以往的关于哲学与现实的“关系”的myth,myth逻辑也就不在了。

哲学不是解毒剂。

下面说说共通体的一个涣散空间。今天上午我坐在文图,困得神志不清,这句话来到我眼前:“不可能于共通存在中聚集的那个距离”,我把“聚集”二字看成了“聚焦”。这一小小的误读提示出我的思维的涣散空间,也提示出一个共通的涣散空间。我去触及南希所说的共通空间的方式只能通过误读!只不过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因为“集”字和“焦”有着大致相同的外型(汉语中可能的相同词源就不再追溯),滑动于这两个象形文字中的character,我觉得真正是在触摸/触及。1、不能聚集。总是在接近中远离,总是分享空无。2、不能聚焦。是的,失焦。涣散。永不能对起焦距,所以永远只是缺席的互呈。。。我一直觉得传统西方哲学太过目光炯炯了,炯炯指一种清晰的对焦的视野。这绝对是一种不可能的目光/视角,在我看来已经是一种眼科疾病,下一刻就会变成眼痛病。不如从“视角”走向“失焦”,再从读音上滑动一下(2次重复的唇齿触感)。失焦的共通和爱的涣散状态。

是的,爱。

共通体是爱的共通体,共通体的可能性存在于爱。从荒谬的上帝之爱到当今大于政治的某种无偏无居有的爱——给予你所无。恋爱中爱的闪现也恰恰在于涣散的时刻,恋人的话永远没有重点,昏热,激情和词语的触感,身体与身体的共在,那完全是一种破碎的状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