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一纸瞒天《“不偏不倚”与利益之争》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5:32:07
  • 68

在新闻自由的前提下,报社的利益如何得以维护,一直以来就是媒介经营者所不得不面对的难题。虽然,“不偏不倚”作为《纽约时报》的办报宗旨获得了世界各国传媒从业人员的尊重,“公正就有力量”也成为新闻记者引以自豪的口号,然而,正如民主、自由在不同的国家与时代被赋予完全不同的解释一样,“不偏不倚”的公正也只是存在于一时,而难以长存一世。

正如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只有美国能够成功实现一样,客观报道、独立评论似乎也只有美国的媒体能够做到最好,建国时间短、各种利益群体相对于势均力敌、各种矛盾相对于错综复杂,才使得新闻——这种舆论公器能维持一个相对独立的地位,《纽约时报》的“不偏不倚”,与美国建国前纽约州在所有重大政治问题上的“中立”如出一辙,而正是这种中立,使得纽约和《纽约时报》获得了稳定增长,也给了其他地区与媒体建立自己的特色,而获得发展的空间。

然而,在面对国际问题上,由于涉及的是美国的国家利益,这种产生“不偏不倚”立场的土壤便荡然无存。美国和所有国家一样,需要便宜的能源和资源,需要能倾销其商品的自由市场,而这些,能保证美国在世界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枪口一致对外的政治正确,不仅是中国人会,每个民族都有这样的本能,所以,在《一纸瞒天》中,作者所抨击的《纽约时报》在伊拉克战争、越南战争、委内瑞拉内乱中的错误立场,并认为这将导致美国***对外政策的失误,在我看来,就是清谈误国的书生意气。所有人都知道,美国打仗是为了什么,而且,所有人都知道,即便《纽约时报》就此天天抨击美国***,这些战争也一样不可避免。如果美国不是这样在世界各国中攫取财富,那么,它的金融危机会爆发得更快、更多、更猛烈,到那时,新闻自由迟早会让位于生存竞争,连目前的对国内新闻报导的“不偏不倚”都做不到了。

更让我有兴趣的是,这种揭露美国新闻界“潜规则”的书,似乎是最能引起中国读者和学界的关注。看样子,对阴谋与潜规则的研究,有从历史转到当下、中国走向外国的倾向。其实,翻翻民国新闻报刊史,或者查下最近的宣传会议简报,这样的事情算得了什么?新闻作为一种“话语”,一直是一种各利益集团争夺的权力,而我们所需要的公正和客观,只有比照不同的信息来源和不同倾向的报道,才能从中看到一二。试图从单一的媒体获得相对客观和真实的报道,只能说是头脑简单或自欺欺人。

在911事件发生后,一位美国知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曾评论道:当我们看到飞机冲向大楼的时候,是否想过我们军队的飞机也曾向他们的家园投下过炸弹?其后,在“公众的抗议”和***的压力下,该主持人被迫辞职。而时至今日,无数的公众开始反思,认为自己的错误来自于媒体的片面报道,而忘了,自己就是当时因为愤怒而失去理智、赶走进行深度报道与具有反思精神的知识分子的重要成员。如今再来追捧《一纸瞒天》,不是企图将自己的错误转嫁于媒体,又是什么?

所以,“不偏不倚”当然是一种可以坚守的新闻原则,而坚持自己的立场、不作叭儿狗、具有鲜明的倾向性,也可以成为办报的方针——也只有在这多种立场的媒体与声音中,公共领域才得以形成,沟通与交往才得以顺利展开。在二十世纪里,各种政治力量和人群风起云涌的时候,媒介可以是历史的记录者,而在二十一世纪,万马齐喑的混沌年代里,媒介也可以是思想的传播者、历史的创造者。很难想象,没有《新青年》,中国的学生能一批批走上街头、走向社会,前仆后继地创立一个新中国。也很难想象,没有鲁迅杂文的不断抨击,中国知识分子能从沉睡中惊醒,砸破黑暗的铁屋,从而使民族获得新的生机。或许,在媒介同质化日趋严重,中庸之道开始盛行的年代里,重温毛主席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名言,倒是能给媒体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