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格调《拨乱反正,格调只是一个陷阱》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5:31:36
  • 78

(一)拨乱反正--回归社会学

社会学衡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大多参考三个指标:社会财富(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以及职业声望,这个就是社会经济地位(SES)。

社会学上关于社会等级的讨论首先可以回溯卡尔马克思,在马克思的“阶级”概念下,包含以下几个含义:

1、阶级是一个占有社会生产资料的集团。

2、同一阶级的成员具有同样的经济地位和共同利益,在社会行动中比较容易取得一致,具有共同的行动的可能。一个成熟的阶级叫“自为阶级”,不成熟的阶级为“自在阶级”。

3、阶级伴随私有制的生死而消亡。

4、阶层是阶级的细化,阶层存在于阶级内部。

马克思的观点受到质疑是由于当代社会已经发生极大的变化:科技、技术促进生活水平的普遍提供,缓解了阶级对立;教育普及化提供了人们职业竞争中的相对平等,增加下层成员向上流动的机会;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划分基础上,出现了一大批“中间阶层”,构成了社会稳定的平衡机制。

正统的社会学者研究社会分层,开始于马克思韦伯。韦伯从经济、剩余、权力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人类生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由于社会资源是稀缺的,以上三大领域内的竞争其实就是社会各阶层的竞争,各阶层为了自我生存竞争各领域的资源。

首先,经济领域衡量差别在于财富的多寡。

其次,声誉有社会公认的评价体系确定,主要包括出身门第、仪表风度、只是教养、生活样式。

第三,权力的衡量主要在于人们在科层制位置的衡量。

韦伯之后的学者纷纷效仿提出更多元的社会分层衡量标准。

意大利社会学家帕雷托从精英理论说明社会分层。其认为,社会纷纷曾机构的存在是普遍和永恒的,但是不意味着社会上层和下层成员的社会地位凝固不变。精英是指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成员。每一个以社会地位划分的集团都有一定数量的精英,各个集团社会成员能力和才干的平均值决定着该集团在社会分层阶梯中所处的位置。帕雷托认为精英的循环是维持社会平稳的基本机制。其将社会差别区分为执政,不执政;将能力分化为精英,非精英。非执政的精英必然要求上升为执政阶层,而执政阶层中的非精英必然会降为非执政。这个循环机制可以保证社会的基本平稳。若没有下行的循环,执政层就有可能腐化,才干能力下降;没有上升的渠道,非执政阶层的才干能力就会累积而超过执政阶层,到一定程度时,非执政阶层可以通过暴力手段取代当前执政阶层。

精英理论和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差别是显然的:阶级是由所有制决定,精英由天赋自然差别决定;阶级关系是一个稳定性不平等,个人的社会流动不足以改变稳定的阶级格局,精英论则认为流动可以改变社会格局;阶级论吧阶级之间的对立性只是为社会冲突的根源,精英论认为冲突和革命的根源是社会流动机制的不顺畅。

当代有影响的社会分层理论有帕森斯、戴维斯等人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米尔斯、达伦多夫等人的冲突理论。国内研究社会分层的学者众多,包括人大李强、李路路,清华孙立平等。

(二)社会学是一门实证科学

前不久,有一本自称社会学著作的描述日本社会分层的书十分火热。那就是三浦展的《下流社会》。事实上,《下流社会》是一本不严谨而且有夸大之嫌的非社会学书籍,不仅是研究方法的粗略,书中引用的数据多是二手数据,而且年代有的已经相当久远,已经失去现实意义的数据被作者用来做了很多比较,这是不科学的。没有做研究的社会调查就下定论也是不科学的。当然这本书还是有一点的意义的,作者对日本社会等级向下流动的趋势描写还是比较生动的。这本书只能当作饭后闲着没事做拿来翻翻,以学习一些时髦词汇,捕捉新鲜话题的休闲读物来读。万不可当作学术书籍来看。

无独有偶,《格调》这本书犯了相同的错误。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本书被豆瓣很多人标上了社会学的标签,可以说这是一个误导,或者对社会学的误解。

先看作者的简历。作者Paul Fussell 保罗福塞尔,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文学教授,著名文化批评家。美国科学向来以严谨的分类和学术自治著称,美国社会学界更是如此。那么严谨的社会学能承认这是一本和他们写的书一样的社会学书籍么?可以回顾历届美国社会学学会的会长名单,无不是以定量研究为长,极少有定性研究的社会学者担任会长。就是美国社会学第一杂志《美国社会学》都鲜有定性论文发表,大多数是充斥很多数据使用很多模型的定量论文。不是看不起定性研究,而是定性研究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定性研究很容易变成一个人的自言自语,别人看不懂或者别人不认为是这样。很多定性研究变成了过度诠释的文章,这不是事事有依据、举一反三,而是当年的裹脚布——又长又丑。那么有人可能会问社会学上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又有何区别。

社会学研究上的两大基本方法就是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又有质性分析等说法)。定量研究多用于社会调查,以科学抽样,设计问卷,数据处理等为过程,事实上就是三个步骤:设计问卷——收集数据——研究数据,基本上遇到的社会问卷调查都是定量研究。

定性方法与“量”相对,不关注“量”的收集,而关注“质”的解释。质是只是问几个问题,填几分问卷,而是要和所研究事物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接触,而且一般这个过程比较长。那么如何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接触?

首先,接触之前就应该要对研究事物要有一定了解。你可以去亲自

看看,去拍拍照,问问周围的人。这叫田野调查——亲自去看看。

之后,需要直接和所研究事物(一般归结到底都是人)交谈,交谈的内容就要包括事物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家庭状况”“目前的状况(收入,精神、社会地位等)”等等。包括事物的态度“你喜欢不喜欢”“为什么喜欢(不喜欢)”“这样你觉得对不对,好不好”,“你觉得怎么样才会更好更合理”“你觉得要做更好的话,需要什么”,这些只是一般的态度。这种方法如果是一次单独问一个人,叫做个案访谈;如果一次一起问了好几个人,那叫做小组访谈(小组讨论)。这些都需要录像或录音,当场记录。

再次,如果你研究的是同质的一组,那么对照的你可以研究一下相反的那一组。设计几个条件,把各个条件一一逐步添加进去,看研究对象发生什么变化。

最后,以上的结果都只是对象的表示,要如何解释,要解释哪一点,还要看你自己。

(三)格调是一个陷阱

以上粗略的介绍了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只是基于本人学艺不净的短浅之见,保留最终解释权。

那来看看作者写了什么吧。

其实在上中大的社会学概论课的时候,老师也提到了这本书。在论及美国社会分层时,老师一美国中上层阶级吧电视机放在厨房为例。美国中上层家庭一般不会把电视机放在客厅或者主卧室,而是放在厨房,以来他们排斥大众通俗文化,而电视无疑就是大众通俗文化的推手和代表。电视机普及推动大众文化的传播,而电视机本身就是一个大众文化的代表,当社会中下层从电视机获得讯息之时,中上层仍然喜欢从报纸,杂志,书籍中获得讯息。因为中上层社会不要和中下层接触,交流从电视机得来的大众讯息,而且中上层内部也不需要做这种信息的沟通。但是,中下层社会就必须时时了解社会信息,一来可以增加话题,免得脱离大众,而来这些信息对他们有用。当然对电视机的这种解释已经有社会学意味了。

首先作者承认了等级即使在美国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在美国人们讨厌谈论社会等级,既因为美国人很相信美国社会很平等,美国人呀呢任何造成等级差别的因素。并且将美国社会划分为三大等级。

其次,作者从几个方面来比较美国不同社会阶层的差别:一个人的神态样貌穿着,住房,消费习惯,美国大学等级,个人语言习惯(其实也应该包括在第一项里面的)。

最后,作者还是总结出一个美国社会分层的趋势:贫民化。

不同于一般的五分法,作者将美国社会划分为三大等级,再细化为九个小等级:上层阶级包括“看不见的顶层”“上层”“中上阶层”,中层阶级包括“中产阶级”“上层贫民”“中层贫民”“下层贫民”,下层阶级包括“赤贫阶层”“看不见的底层”。

看不见的顶层:指的是真正的大富豪大权力阶层,包括各大财团、大家族、富商。他们的钱来源于继承,曾经喜欢炫耀挥霍,而现在比较低调,一般都在世界各地有住宅,躲避各界的目光。因此是隐匿的阶层。

上层:上层和看不见的顶层区别在于:一 尽管财富很大部分来源于继承,该阶层还是会从事工作挣的更多的财富;二 该阶层经常惹人注目。***高官(包括总统家族),大企业高管,各类协会会长管理层等。他们贪图安逸,对思想和精神生活毫不关心。

中上阶层:有钱,有趣味,喜欢游戏人生的阶层。该阶层和前两个阶层财富相当,区别在于大部分财富通过经营得来,中上阶层的等级标志是住宅里面留有不少空房,以备大批“夜客”涌入时,能模仿上层阶级好客的派头。他们习惯于高尔夫、网球和游艇这些无聊的活动。

中产阶级:这个阶层是最谨小慎微、聊无生气的阶层。中产阶层是社会企业的螺丝钉。譬如跨国企业的雇员,一般的***员工,大学老师。职业是中产阶层最重要的标识。

上层贫民:上层贫民是“大众的领头羊”。工薪阶层,底薪白领等都属于上层贫民。他们之一将自己称作“专业人士”,其实就是邮递员、熟练工人、手艺人这样的人群。

中层贫民:一个在工作中失去自由的阶层。辛苦的工作,无暇顾及的家庭生活,忙碌的工作时间表,不停的加班,好几个儿女,这些都是中层贫民的标志。他们唯一的乐趣就是串亲戚。如电话接线员、公共汽车司机。

下层贫民:劳动阶层的最底层。特征是就业不稳定,包括洗碗工、水果采摘工人。他们很可能是非法移民。下层贫民特征是疏远和孤独。

赤贫阶层:一个无家可归流落街头的等级。他们比看不见的底层好,两者区别在于,赤贫阶层看得见,他们出没在各种廉价酒吧、随身携带购物袋、用纸袋裹着酒瓶子喝酒。

看不见的底层:一个在慈善机构和管教所度过一生的阶层。他们要么整日守在福利机构的房间内,要么想方设法让人弄进一处公共设施。

可见,福塞尔对阶层的划分首先仍是经济地位上的,其次是职业声望,社会面貌,最后是社会心理。这种划分的标准有太大的主观性,以至于无法辨别这是作者一个人的看法还是社会普遍的看法。

前面已经说过,这不是一本社会学的书籍,而只能当作闲书来看。如果当作一本闲书,那么我们可能会忽略其中不规范的论证逻辑、不规范的言语、不适当的评论、不谨慎的态度,而看到好玩之处。这是我给这本书三星的唯一原因。

【以貌取人】

容貌。相貌漂亮的人通常与社会地位更高的人结婚,而“缺少安全感”、容貌丑陋的人一般与低于自己社会地位的人结婚。

微笑。贫民阶层的女士笑得比上层阶层的女士更频繁、嘴咧得更大。一则她们喜爱展示自己漂亮的牙齿,当然是假的,二则她们需要告诉他人“我今天很快乐”。

身高。身高是一个可信的等级标志,在美国,有等级地位的人很少会是粗短的矮个子。如果屁股往外翘、脖子很短,那么很可能就是低层阶层。

体重。美国62%的人超重。肥胖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保持苗条是一个需要花费金钱和时间的高级消费方式。而且,低层人士喜欢炫耀肥胖,是在报复较高阶层的美学观点。

衣着。上层人士有多层穿戴。灰色法兰西绒裙、斯图亚特格子裙、卡其布长裤、藏青色卡迪根式开禁毛线衣、彼得潘式衣领的白衬衫、平跟鞋都是中上层女士喜爱的穿着。必不可少的饰物是眼镜盒,装点着手工刺绣花边。而亲自手织与没有标签是中上层妇女的标志,中产阶层妇女可能会秀上“xxxx手织”,上层贫民妇女的一般都是“xxx编制艺术”。

颜色。藏青是中上层阶层的颜色,紫色属于贫民阶层。藏青色是中性的颜色。而贫民阶层苗条少女对一种装束十分热衷:名牌牛仔裤配极高的高跟鞋。

质地。合成纤维属于贫民阶层,有机面料属于中上层阶层。

易读性。服装的“易读性”可以辨别阶层。印有各种文字的服装,随着等级的升高,低调原则开始奏效。中产和中上层的服装上,为自卫商标和徽记取代,当你发现连标记也没有了,那么可以认为那是一个上层就诶层了。比如印有中文繁体字“奋”,英文“FUCK”印得夸大而又颜色复杂的多是底层阶层的衣服;“ADIDAS”NIKE“是上层贫民的喜爱;带有“玛拉伯爵夫人”的领带是中产阶级的趣味,不知所谓而且俗不可耐。

整洁。衣着过新,过于整洁都是表会状态不稳定的表现。上层和中上层人们喜欢穿旧衣服,表示自己的社会地位丢得起传统。中产阶级和贫民阶层对涤纶含量高的新衣服情有独钟。可能由于他们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会下滑心存忧虑,对他们的评价过于在意,二者都是底层阶层的表现。

西装。西式套装西上装饰上层男士的首选,原则是柔和、有质感、羊绒类、多结。中产阶级的衣服表面过于光鲜,中上阶层衣服表面黯淡。穿花呢外套,马甲或毛衣,衬衫,领带,长羊毛围巾,大衣或风衣的男士一定的是出身较高阶层。多层的穿着意味着家里一定要有分类个不同的空间来存放。

领带。完全不打领带的人可能是上层——为的是凌驾各种批评和指责之上。上层人物回避任何明显的文字形式,他们选择条文、变形虫斑点、小圆点。图啊俺越多,越复杂,社会地位越低。有文字形式就是底层阶层了。注意流星锤花纹也是贫民的表示。

帽子。只有把帽子当作无足轻重的饰物,才能赋予它高等级的意味。希腊渔夫帽、俄罗斯皮毛帽、网帽、白色钓鱼帽都是可信的上层阶层帽子。带沿帽、可调节宽窄的棒球帽、桑波雷拉帽,都是贫民会带的,而且他们喜欢反扣在头顶。

【住房】

车道。如果找不到车道,那么可以假定是看不见的顶层。一般而言,车道越长,社会等级越高。越不实用的车道越有档次。弯曲车道仅仅为了炫耀和卖弄。车道的面料中砾石道最佳,浅褐色最佳,白色次之,沥青路面最差。

围墙。高于六尺的围墙表明了主人的等级。没有围墙的住宅是中产的。

草坪。上层住宅的草坪不要过于整洁,有点杂草。

【消费、娱乐】

酒。白葡萄酒的甜度和社会地位成反比。含碳酸质的水、只掺水的伏特加、在下午三点之前的血玛丽、加冰块或水的苏格兰威士忌都是上层的喝法。啤酒是大学生的喝法,上层贫民也喜欢。

【文化】

大学。美国大学等级与社会等级差别不大。美国最好的大学仍然是看不见的顶层、上层阶层、中上层阶层能上的。最坏的大学是新兴的从社区学院升级为大学的机构。

杂志读物。美国中上层读物包括《时代》《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财富》《巴伦斯》,中产阶层的读物是《国家地理》《今日心理学》《GEO》,贫民阶层读物是《每日新闻报》《国民探秘报》《读者文摘》。

语言。上层人士称晚礼服为 DINNER JACKET,更高阶层会说BLACK TIE ,贫民说TUX ,中产阶层会说TUXEDO。在发音上,上层人士对beautiful,发三个音阶,中产阶级发四个音节。

从一个人的品位去衡量社会地位是危险的做法,就算是作者本身也承认了“冲破常规的另类人”的存在。“格调”一词的本意是不同作家不同艺术的的特点,艺术都是主观的和自我发挥的。因此这本书自我发挥了很多解释,解释合理不合理,科学不科学都有待讨论。

但是,一个普遍的事实就是不管是美国还是日本,目前都有一个贫民化的趋势。人们更容易从高社会等级下降为低社会等级,而不是社会地位的上升。流行的大众文化就是贫民文化。社会贫民化一种意义上是社会差别的缩小,这是好事;而另一个意义上是社会智力社会能力社会生活水平平均值的降低,这是不是好事,就有疑问了。

未经本人允许不得转载。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