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一天》 卑微而朴实的生活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5:30:38
  • 23

一天时间看完索尔仁尼琴的成名作《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归功于我的平淡无趣大学生活的一天。我们是些坐享其成,目光短浅的人。我们都有这样接着这样的完全自由,痛苦挣扎,惨淡苍白的一天。唯一的不同,是某天坚持看完了一篇小说而某天完全不记得做了什么。

“肚皮可是坏东西,他不会记住过去的好处,到明天还得要问你要”,看这本书对我实在没带来好的回忆与想象,相反让我想起小时候很长一段时间的经历。我们是艰苦地生存过来的,此刻特定的就是食物上,描述出来就像带着挥不去的恶毒怨恨。对黄瓜的垂涎,后来变得充裕些的时候在外婆家我们常常把黄瓜削成片,放在驴胶补血冲剂的大盆子里,放腌制的红辣椒,放盐,双手有规律地摇晃盆,让黄瓜反复浸泡。还有不止一日三餐而是经年不变的咸菜,有时候很长一段时间它都是唯一主角,甚至如果咸菜弄成汤,就让我有莫大的喜悦。火坑上面吊挂的肉变得越来越黑,越来越硬,过年吊起之后,大概可以撑到夏天之后。对同学的菜肴的羡慕不可能用脸上一抹微笑就化解。清楚记得一件我现在都没想通逻辑的事,小学三年级,我们一个同学家里发生变故,第二天上学,他带来很多的肉作为中午饭的菜,清楚记得那肉是暗灰色的,就像呼和浩特这边水煮过的肉一样颜色,没有精神。然后我从他那分到了一些,为什么分我我不知道,可能是要过来的。吃的感觉并不是鲜美,可能是对他家有变故却会带这么多肉来上学这件事很不理解的缘故。或者本来那肉就不是精致地做出来的(这和那时候我们对肉的态度不符合)。后来得知那变故的真实内容是他哥哥犯罪了被枪毙,所以那肉没吃出鲜美来真是大大的应该了。

我想我们不会让自己的子女有对食物来源恐惧的年月。只是到时候看着他们对食物的浪费该多么“痛心疾首”,像我们的长辈对我们那样。

事实上,我一直是一个胃口特别挑剔的人,来内蒙古就像对食物色香味的救赎。另一个事实是我从来没有敢大吃大喝过,在大排档面前,战战兢兢。我们的卑微如此轻微,但照样铭心刻骨。

集中营劳改营总是一个过去了的时代的机器,虽然深刻,也冲击不了我。和读《朗读者》一样,我并不会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对那段历史有多少思考,所有的时代都得过,但是得看那些小说里的人,他们是怎么过过来的。我常把他们看做可爱的人,像汉娜和她的情人,像舒霍夫和他队长还有他照顾的那个聋子。但是到底除去小孩特性的可爱是属于哪些人的?有些人已经被称为可爱了,那么其他人就不需要了。这些人在我心中是以他们完整的心性来衡量评价的,不会因为他们是特定人群。

我甚至感觉《一天》那种旷野的感觉强过《战争与和平》,具体是因为《一天》的情节更具体细微和连贯。这样就像说《一天》有更少的艺术处理。完全真实的,由一个卑微的记叙者带来的故事。从天未亮敲钟起床开始,舒霍夫感觉到身体酸痛,磨在床上,并且思考怎么应付,以及同一时间里的九号营的各种能见到的情况,然后是在同一时间被看守抓到,舒霍夫边穿戴边求饶,狱友们的情况也没落下,接着是跑到外面,岗楼,雾气,聚光灯,雪的样子,温度计无一遗落,再就是进到看守室等等等等。“人生就像是电影,比电影还精彩。”全篇的风格都是这么朴实不省略的。而所有的情节,完整的千万天中的一天都是在荒凉的类似西伯利亚的荒野完成的。

书原名《854号犯人》,出版时其他人要求就改成《一天》,对我而言,《一天》名字更符合。在书的序言里看到,这本书普遍的意义有两种,一种是反映劳改营折射的社会的禁锢,人的被折磨,反映在书名《854号犯人》上。另一种是出版时被包括杂志主编和国家主席在内的广大人注意的劳动人民的朴实以及小说的民间意味,反映在书名《一天》上。我被感染的是第二种。但不得不承认这两个主题皆重。而相反,《战争与和平》中,政治状况却是被消弱到极致的,连拿破仑在战场上的出现都充满戏剧性。

这一天舒霍夫的日子充满波澜,但每次关键时候都理想化地“优美”通过。而通不过的后果就是关禁闭。《绿里奇迹》里对犯人而言关禁闭就是最大威胁,但那的禁闭相比《一天》里的条件就类似经济飞跃了。虽然时刻有这样的危险,舒霍夫还是耍着他的朴实的小聪明,工作像为了自己,黄昏后还出现一次忘我工作的情节。虽然文中多次暗示他们只有在单薄的伙食上是为自己而活,只有在晚上捂着被子的温暖时为自己而活,但舒霍夫显然想要更多地为自己而活,就算只是消极的,卑贱的。

卑微却不为恐惧而活。这是我为他想到的唯一意义。不是为了躲避那些蛮狠的横肉,不是躲避勒命来的禁闭,不是躲避上工,不是躲避和弱者在一起的连累。这大概就是信仰上帝的人的幸福。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