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道德颂原欲·向往·归宿——《道德颂》一观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5:30:26
  • 82

同是70年代的人,我用仰视来看盛可以用鞭鞑式的文笔编织的情感世界,因为,无法平视。

从丙戌岁末,拿到《收获》第一期开始阅读,直到丁亥年的正月初一,阅读的过程不经意的跨了年度,时断时续,出于作品开始的迷离,出于整体情节的逻辑错杂,出于对个别章节的反复思考,甚至比照自己的内心深处。与以往的阅读习惯不同,以前倾向于故事情节,毕竟阅读是轻松的,是用来释放压力的方式。而从拿起《道德颂》的那一刻开始,却如那不能承受之轻,可以说是在矛盾、拷问、悸动的状态***味了阅读。光看文字远远不够,正如题目,道德是空泛的、沉重的、深邃的。由此,我这段文字,无力去涉及道德的批判,而只能从情节里谈点感受。

盛可以有唯美的情结,我侧重细节,从文中主人公的名字:旨邑、水荆秋、秦半两、谢不周……不难看到张爱玲式的古典和暧昧。而唯美又意味着自虐,文中那近乎病态而又照见人心的精神世界,那物欲横流而又不失真实的现实空间,混乱和矛盾的情节安排,充斥着施虐和受虐。旨邑那恨天下的妻子,他似乎要的不是婚姻,进行的不是一场恋爱,而是击败另一个女人,和未婚男人谈恋爱平淡无奇,和已婚男人则每天都有嚼头,每天都有战况,令她饱受折磨……还有那原碧BLOG里歇斯底里般的嫉妒,水荆秋近乎高尚的***……要命的是,在这样唯美而残忍的文字引诱下,读者会随着这些虚构人物一同沉沦、受难、悲伤,直至极度的压抑……有人说,文学是时代的显影。莫非,我们正是这样麻木的生活着,直到有人在黑屋里呻吟或者呐喊,***神经才会回到原始状态下恢复知觉,当然,这只是瞬间的清醒。

没有对情感的实践经验,也就谈不上领悟和体会,所以对作品中错综交杂的爱情的理解,接近于肤浅。但这不妨碍我换个角度看旨邑与水荆秋、秦半两、谢不周三个男人间的纠葛。从与水荆秋的邂逅、入港、缠绵、较量、要挟、舍弃、溃退,一系列的情感历程,无非是原欲的冲动,看似凄迷,实则平淡,非常现实,可以说如同克隆拷贝,这样的故事,扔一石头能砸倒N个,旨邑与水荆秋的纠葛,双方都进入了游戏,而且相当的符合规则,,可见人的情感冲动往往来自最初的欲望(原欲),女人和男人在床上都可以海誓山盟,而且不需要为此承担什么后果和责任。道德、人性、情感,老夫看来,本来就JB不是东西(用句谢不周的口头禅)。当然,我不怀疑盛可以的构思,毕竟现实是任何一部小说的背景,虽然平淡,我们依旧可以从虚伪中更深刻的反思真实。秦半两是个理想化的人物,我想,这仅仅是作者的眼光阅历所导致的。而理想化,应该可以归结为向往,或是寄托,作者的笔触在刻画这个人物的时候,是婉约的、浪漫的、深情的,带着淡淡忧伤那种,不由使我想到了70年代人的种种经历,有着自己独特的、带着烙印的理想空间。这种理想化的向往,注定要在你触摸到的那一刻烟消云散,生活中,即使你触摸到了,也会因为没有距离而失去生命。而谢不周的不羁、率性又不缺生活气息的风格,在我看来,应该是旨邑的归宿。旨邑与他的交往,洋溢着轻松,似乎更接近于友情。男人一般的毛病他都有,但他对女人,自然中透着执着,痞气中流露正义,这是女人无法抗拒的。故事将这个归宿安排了死亡,是否算作为一个警示?这个时代缺失这样的爱情。原欲,向往,归宿,我且看***情的三个类别。

正如小说开端的迷离,结尾也让人茫然。这些迷离茫然,就如线索,能给读者足够的空间去整理思绪和寻求共鸣,这不失为作者的高明之处。

我们要用演绎故事的心态,来直面现实生活,哪怕是一路走来满是血迹伤痕。不要轻易许诺,也不要轻易相信对方的许诺,这本是故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