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蛛丝马迹《好了,我可以开始写不那么蹩脚的侦探小说了》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5:28:39
  • 74

几年前,我刚刚开始做一份科学人文杂志,当时津津乐道于和人探讨如下一系列话题:暗物质暗能量、量子力学、进化、各种各样的变态心理包括犯罪心理。而石器时代的谋杀真相和冰人奥兹体内致命箭伤何来之类的选题,则似乎特别能刺激我的肾上腺素。作为天生的悲观主义者,这个用以栖身的世界在我看来具有一种巨大、未知、无法抗拒的力量,然后由无数的偶然盖然印证到生活里,一些人可能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被吞噬。那些被恐惧或绝望带走的人,到底经历过什么为你我所无法知晓的事实体验?这是我在还需要查字典读福尔摩斯时就时常萦绕于心头的问题,但后来发现自己犯了比较大的方向性错误:柯南道尔其实温情而雅致,不会给太多这方面的提示。与他相比,阿加莎·克里斯蒂才是更着重于刻画谋杀的那一个。不过须承认不怎么喜欢后者,她的编撰手法里充满太多机械式惯性,往往让我一猜就中。还好不久又找到了埃勒里·奎恩,迷了一阵子……早期记忆差不多就只和这三个人有关,陆陆续续加进了金田一耕助、舍瓦尔夫妇、劳伦·布洛克,等等名字。越到后来,要寻找一个犯罪主题的故事越不难,记得连保罗·奥斯特的小说都写到了一个三流女演员,她在一部讲述连环杀手的电影里扮演过受害者,然后有天就真的好似影片中的角色那样被杀害了。

在表观上,我和大多数熟读心理学著作的女朋友一样声称热爱侦探小说,而在表观之下,我可能比她们有野心一点,觉得自己应该也能构思个把这种段子,有朝一日写将出来。但为什么就是下不了决心动笔呢?这问题思忖得我几乎要忧虑了。几天来读《蛛丝马迹》才总算给自己找到了安慰,且庆幸一下——还好没写,还好不晚。

康妮·弗莱彻,来自芝加哥的新闻学副教授,迄今出了不少畅销书,都是关于警察和刑侦工作的非虚构类,此乃她的第5本,书名来自20世纪早期的犯罪学家埃德蒙德·洛卡尔博士一句名言“每次接触都会留下痕迹”。通过对80多名犯罪现场专家的访谈,弗莱彻女士记录整理出了内容可观的叙述集,从凶案发生地到法庭各个环节,有完整案例,有侧面撷取,有只言片语。记住,里头每个故事都来自案件调查者的亲口讲述,就这一点,已足够调动起大脑中比看克里斯蒂多出的一百个兴奋点。要想想,那些可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就在同一个时代,就在你曾经吸进或呼出空气的……一瞬间。

我非常相信,倘若你正在策划一起谋杀,看了这本书以后很有可能就此打消念头,因为你从中会发现,现代刑侦技术着实完备到了无不入其极的地步,微量痕迹证据、尸体证据、DNA证据,每一样都能出其不意揭穿你的所作所为。另由于诸多牛人撑腰,书中傲然加入了可导致电视剧《犯罪现场调查》的编剧产生跳楼冲动的一些句子,诸如“在这个电视剧里面,你听不到调查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之间正常的对话”、“现实生活中的犯罪实验室并没有那么性感”,所以你也别去考虑做下一代的炮灰编剧了——一个人对事实的恪守绝难抵抗得住收视率指标要逼良为娼。有意思是,书中对柯南道尔仍然表现了相当尊敬,对他推崇备至的人包括了脚印专家和心理专家,换言之,福尔摩斯的专业素养经住了时间的考验。所有这些材料对一个阅读者的知识体系无疑是极为丰富的增益,不但填补了先前很多盲点,也修正了各种认识上的误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像一本侦探写作指南,甚至可能起到素材库的作用。

有理由指出这还是一本具有偷懒嫌疑的书,像时下许多以访谈、对话为主的大本头一样,它不需要在材料组织方面下太多功夫,不过是一些合并同类项的操作而已,同质内容堆砌过多的后果就是读着让我不觉产生了一些厌烦。很抱歉,得承认在阅读后半段,原先内心油然而发的对死难无辜和世事无常的喟叹一点点进入了缩水。至最终放下那刻,我想,乖乖的,知道得也不少了,动笔开写去吧,或许我能来那么一部不很蹩脚的侦探小说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