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研究小津安二郎的专著中,田中真澄以他一贯的巨细无遗,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小津。他使读者非常自然地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作为侵华日军华中特遣军直属部队野战瓦斯第二中队的小津与拍出《东京物语》、《秋刀鱼之味》这样杰作的小津的确是同一个人。
我并不太喜欢田中真澄的过于繁琐的写作风格。过多的资料罗列,看上去又多又杂,像窥阴癖一样解剖了小津。就像疯狂的追星族,收集关于偶像的任何东西,甚至是他们扔掉的垃圾。但还是不得不承认,他的研究是细致得很,任何一个小小的细节都不放过。甚至很多和小津电影无关的东西,比如小津的体育活动,喝酒,日记等等都有详细的考察。这的确是需要花费相当时间与精力的东西。果然是十分日本式的做法。
田中真澄花了很多篇幅考察战争前后小津的活动。这些活动是如何正确评价小津的重要根据。这可能是其他研究者很少涉及或者有所保留的地方。作为日本古典式的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始终迷恋以精心构置的画面不厌其烦地展现家庭生活中细碎、真实而又略带沧桑的情感。他的多数杰作都出现在战后,而关于战争,只在部分作品中部分涉及。在很多人的眼中,他是一个内心温婉,充满着感伤情怀的电影大师。面对俗世,他似乎早已超脱。似乎无法把这样一个人跟侵略联系在一起。但即使是这样一个人,当其作为军队一分子前往中国进行侵略战争时,也仍旧遭遇着冷漠与麻木。他并没有比参与烧杀抢掠的日本老乡高尚多少。
我怀疑当时的日本人,除了片山潜等人的日本共产党,对于战争根本无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即使是像小津、山中贞雄这样的电影人,他们对战争的理解可能也仅仅建立在对效忠天皇上。而且电影本来就是宣传工具,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作为电影人,他们的“觉悟”不会比一般民众更低。
人是最复杂的动物。天性中的温婉或者残暴其实区别甚小,它们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而战争恰恰是这种改变最佳的诱发剂。战争很容易模糊人的存在,它把人的个体性和道德观全部抹杀。在更高意志下,战争中的个人成为利益的工具。当伤害他人成为一种目的甚至是保护自己的手段时,早先存在的一点点良知、怀疑,势必慢慢淡然。在战争中,政策的制定来自上层,但具体的执行者却是像小津一样的普通士兵。纵然有个别例外之人会对战争进行质疑,如《南京!南京!》中的角川,或者《刺杀希特勒》中的施陶芬贝格,但他们的声音与力量在大环境面前显得渺小又无力。
每个对环境不满的人,都曾有过不改变自己,却希望环境改变以适应他的奢望。但改变环境的努力永远像唐吉珂德与风车的战斗一样荒谬。虽然可能会出现几个质疑的声音,但更多的却是像小津一样的人,他们放在日常的生活中是平凡而无害的,但是将其抛入到复杂的环境中,他们就立刻变成杀人的凶手。每一人身在其中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士兵。趋利避害,这是人的本能。每当危机来临,人总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将危害化解到最低。渐渐地,这种化解危害的行为就成为对环境的一种顺从。时间再久些,就如小津习惯了在长江上挥洒毒气一样,已然麻木了。
所以对于小津,以及那些同样参与过侵华战争的电影导演们,忘记他们的导演身份吧。在战场上,他们只是一个士兵。他们手中拿着的不是导演话筒,而是枪。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5:28:10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57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