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中国哲学简史《内圣外王》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5:25:26
  • 42

前些日子开始看《明朝那些事》,洋洋洒洒百万言,印象最深的就是王守仁。王守仁被称为明朝第一牛人,是集大哲学家、大军事家、大文学家为一体的完人。在中国历史上,哲学上大成者,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叫做圣人。 王守仁理论上是明朝哲学成就最高的一个人,按照《明朝那些事》里的说法,他也是明朝唯一的圣人。

王守仁的学派是“心学”,谓“知行合一”并“致良知”,《明朝那些事》说的是历史并不涉猎哲学,所以把王守仁夸了一番,神神秘秘地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感觉像是别于“儒学”,但之后看来似乎是“新儒学”的一支,更加入世而已。我对王守仁现在仍一知半解,但兴趣很大,因为想做到“知行合一”,形成超道德的价值观,才能不迷惑、不痛苦、不追悔、不浑浑噩噩虚度时日。不奢望成为圣人,仅仅想求得自己的道。

我也知道现在就冒失地去看王守仁毫无用处,所以先找了一本哲学启蒙书,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立刻沉迷其中。

冯友兰定义哲学为,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是思想的思想。

大家都知道中国没有大一统的宗教,只有大一统的哲学(勉强儒道两强并立吧)。哲学是用来满足人们追求超乎现世的追求,而宗教则是在某种哲学上增加一些上层建筑。所以中国虽然没有宗教,我们也可以说中国人的宗教就是哲学。打个比方,道家是哲学,但道教就是宗教。甚至,道教的核心和传统道家有所冲突,道家的老庄推崇顺命而行,但道教后期则有些像科学家或炼金术,研究如何逆天而行的途径。

纵观世界史,伴随着科学的发展,宗教总是在不断退让,但其实哲学是更加有效地追求超道德价值的方式。所以冯友兰说,人不一定非得是宗教,但人总可以是哲学的。我尤其发现中国的哲学,有着较为完整的入世论(儒学),更适合长久的留存和借鉴。

哲学分两种,出世的哲学和入世的哲学,中国哲学的最高成就是圣人,也就是完成个人和宇宙的统一,要完成这样的统一,有些哲学要求出世(佛学或部分道学),有些哲学并不要求出世反而鼓励以道入世。中国哲学的精神表面上注重入世,所以被很多哲学派系嘲笑,但这只是表面现象,中国哲学的追求,是寻找入世和出世的二律悖反结合,既理想主义也现实主义。

在中国哲学的精神里,如果有人能够不仅从理论上,而且从行动上完成这样的统一和结合,那他就是圣人,即入世又出世。有别于佛和圣者,中国的圣人,并不是飞升超脱的人,而是具备“内圣外王”的人格,既实现了从纷繁世界剥离本质的思维突破,也具备在现实中发展实施超道德价值观的能力。

所以中国哲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使人拥有这种人格。

王守仁就是其中之一,他做到了入世出世的统一,超脱了一切,同时也进入了一切,一言一行无不顺乎天理,游无所滞,他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为“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人格、结果和状态,而不是我从前认为的一种行为要求。

庄子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个道家名列子,可御风而行,无所桎梏,也许就是在讲这种心灵的境界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