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用记忆来见证》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5:21:48
  • 70

我得承认,评论这样一部著作已经远远超出我的能力范围,但我想如果因为我的这个推荐能让这本书的多一二个读者,那我也做了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这本书写得好,更多的因素在于徐先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指点江山。阿伦特、哈*维*尔、萨特、加缪哪个不是著作等身,而又不乏深刻思想的?而书中大段引用前人的论述,虽然略有些掉书袋之嫌,但徐先生能比较连贯的把大师的精彩言论串起来,对于我这样准哲学爱好者却恰到好处。书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形而上的思考,尤其是通过对二战纳粹屠犹人道灾难记忆的反思,总结了极权政治对公共记忆的侵蚀和抹杀,进而对人肉体的迫害的过程。西方的思想家对纳粹种族大屠杀和极权主义恐怖运动思考的深度,甚至让我感到背后有些凉意,这样直指人心的批判该是一种多么痛苦的清醒。书的后半部分是西方围绕纳粹极权统治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事件的记忆和见证的实例,个体的记忆通过叙述成为公共记忆,甚至成为一种存在(“我不沉默,所以我还活着”)。而米尔格伦的电击试验,揭示的对“制度的恶”导致“平庸的恶”的普遍性,更是电击着世界的良心: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颗“艾克曼”的种子,远离政治、犬儒主义并不能让人独善其身,甚至不能远离邪恶。

在中国谈到公共、谈到公共记忆多少有些奢侈。在没有太多公众自由和公开讨论空间的国内,谈到在公共空间自由交流形成的分享记忆,多少有些不切实际。我们更多接触到得恰恰是“集体的自我欺骗”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记忆”,中国固然可以宣称有五千年的历史,但即使是夏朝的历史,都不太容易公开发表与官方不一致的观点,更不用说近现代史了。这样集体的失语与失忆,不但无法形成民族、国家的认同,也是对国民精神上的暴力,这些空白记忆的背后是宏大叙事对个体的漠视。序言写的好“走出历史灾难的阴影,实现社会和解,是‘不计’前嫌,不是‘不记’前嫌”。正因为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共同记忆,才有了“我们”与“他者”的分别,记忆不但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的道义和历史的义务,遗忘是对那些被遗忘者的二次谋杀,而我们都是杀手。“当灾难降临到别人身上的时候,身处事外的人记不住本应该记住的事情,灾难很快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到了他们自己的身上。”在这一点上,二十年也许都是一个太长的遗忘过程。

对于一个来到陌生地方的旅者而言,没有地图和有一张被随意涂改的地图,作用其实是一样的。对有尊严的,自由交流分享的公共记忆的守护,正是避免这样的灾难继续。生活固然是一场荒诞,但我们可以努力不把它变成一个谎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