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认真真地想,点了一个读过。但这部全集究竟是读完抑或没有读完,现在已经很难详考了。一次次地在架子上看到过它黄色的封面,也摸过其中的好多卷吧。那时不是写论文,也没有特别的目的,就是喜欢读,便一口气翻翻停停。
今日的下午,坐在寝室里翻钱理群先生的书,上网找资料,顺藤摸瓜,找到一篇写《伍子胥》的论文,论文说的是歌德对于冯至的影响,一下子让我捏住了另一根命脉,冯至和德国——这是我这个对外国文学没有什么体会的人,那时想不到的。
想起,大一的阅读经历,有很长时间是和这本书一起厮磨的。
刚进大学的时候太过浮躁,贫乏的阅读体验,让我在大学课堂里听得半懂不懂的——现在我所珍视的思想、感悟和生命的反思,或许那个时候,对我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是语言、文辞的雅致,和表达的典雅。
但冯至符合这些标准,从我第一次读他写的《吹箫人的故事》时,我就被他笔下的那种忧郁、凝练打动了。后来读他的诗集,从《昨日之歌》到《北游》,被一种宁静的诗句给打动了,喜欢他的文笔里独特的洗练,就连小说都写的像诗一样,没有太多的浮躁,正适合那个时候的我的气质。
后来读过这全集中的翻译,有不少也是冯至先生的。包括席勒、里尔克,还有那部我没有翻完的《威廉·麦斯特》。
如今想来,体验一部全集,往往是跟着一个作家,感受着从年轻一直到生命的成长和沉思,去用这种沉思丰富自己的心灵。我认真读过的作家全集似乎不多,鲁迅也没有读完。今日才想起,那些诗歌、散文也好,都是可以当成长小说能看的:可惜那时我没有,也不知道什么叫做成长小说。
那是人生中的一站,经过冯至的十四行诗,我真的体会到许多诗歌独特的思考。哪怕,带着一点点德国的残印,它依旧是一种思考的东西,呼唤起内心的一种安静。
两三年过去了,我已经很久都不读诗了,小说也不是一种系统地、一脉相承的阅读了。但回忆一些阅读的感受,跟着一颗丰富、思辨的心灵一起体会,就已经让我感到满足——我总会记得,那一两个月,站在朝北的窗口边上,任由下午的阳光照过来,在那儿跟诗人的韵律一起,静静地读诗。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5:20:48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56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