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不开的夏天》:藏与不藏
范典/文
这个世界上,某些地方总是被黑暗遮蔽,而《向日葵不开的夏天》从9岁小孩的视线揭露出黑暗深处潜伏的光怪陆离的人间现象。小学四年级的道夫亲眼目睹同班同学S君在自己家上吊自杀,等告知校方老师后,警方协同前往,却没有找到尸体。是谁藏起尸体?“藏”成了本书关键的一个字眼——藏,是有人为之,不藏,则死因明了。
从叙述角度来说,作者采用主客观(即第一、第三人称)双管直下的方式,以第一人称叙述为主,第三人称为辅,使故事的表达更为浑厚、立体。9岁男孩眼里的死亡与其是沉重、伤感的,不如说是诡异而神奇的,转世之说犹如本书的一道亮光,使生者与转世的死者之间建立了一种看似平等、和谐的关系。作者有意设套让读者钻,这是推理小说的常用技巧,显然随着对浅层猜测的剥离以后,读者再不会满足于单纯的揭晓后的***,而更在乎一种立体式的多维度的递进——这种效果在以画面为主要手段的影视作品中竟难以得到实现。作者在写道夫眼里的家庭成员或亲朋好友时,初始并未挑明他们的身份,而是让他们成为实现浅层推理完成的推动力而已。这时,道夫亲眼所见尸体却不翼而飞,他有所怀疑,并和妹妹美香和S君的转世(一只蜘蛛)循着推测将目标锁定为岩村老师。为了使岩村老师的罪名成立,他们凭自己猜测与调查深入成人的阴暗世界。作者用虐尸、恋童癖等变态行为作为折射社会阴暗面的要素安在了角色身上,而看似就要完成对推测的证实之时,另一条线索插入进来,也即脱离“我”这样的主观叙述之外的客观叙述出现,这在一般传统文学或推理小说中也极少出现,一个孤独的老头泰造出现了,暗示并推动道夫去向警方报案,指出岩村即杀人凶手。
而此前小镇里的猫狗被残害、死后惨状惊人的一致,显然造成了小说某种基调的铺垫,阴森可怖。作者故意不经意透露一些细节,设下圈套让读者钻,并在此过程中将其阴暗面揭示得较为细致,9岁孩子“独闯龙潭”的情节表现得颇为惊险。可是忽然,叙述的语调一转,完全抛弃了岩村老师,而将视角转向了泰造,将一段回忆作为对“猫狗被残害”的案件作出的回应,这个回忆映照出泰造孤僻、敏感的童年生活,以及他对死亡的迷信。在这个“迷信”背后隐藏的是可怕的“轮回再生”,说白了,也即生生不息、绵绵不绝的复仇之心,而“复仇”藏在人性的最深处、也最隐蔽之处。这是泰造最为避忌的事,为防死亡的生灵转世再生,他竟然培养出自己无法克制的古怪爱好。
对岩村和泰造的揭示显然都是在表现社会的阴暗面,虽然后者的爱好有些古怪,但这些不过是本书所追求的一种“恐怖”、“压抑”的心理效果,最终作者是想要突破传统叙事结构和手段,对设定角色的身份转移,使阅读脱离了传统界线,有了新鲜感,同时也印证这个世界上“人类即生物之一种”的真理。推理小说很多时候成了揭示人性与***两者不辨你我的工具。书中的每个人均有自己的私心和冷酷的一面,各人的叙述宛若架设了像《罗生门》一般的复杂叙事迷宫,而到最后作者才毫无保留的敞开了他们被阴影遮蔽的内心。
“本格”体叙事的特点有一项是要脱离警方的协助,书中的确是通过9岁孩子的单枪匹马揭示了这一切,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而且他在最后露出狰狞面目时已然不像一个孩子。但确实,我们会被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所吸引,并对类似《午夜凶铃》里贞子转世般的灵异事件兴奋不已。故事结尾,作者有意淡化S君死亡的真正动机和性质,因为他要体现的人性之恶尽在过程当中。从相互暴露和相互利用之中,使缺陷成为铺设“陷阱”的手段——有人利用“死状”来沿袭作案手段从而转移自己成为目标,有人借助暗示、逃避手法来引人误入歧途——S君的死到底是他杀还是自杀,正是通过这环环相扣的情节得以剥析。
“藏”与“不藏”永远是一对互补的词汇,无论是推理小说作者,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们,都需要谨慎处理,因为我们防范的不仅仅是人性的黑暗而已,还有很多很多。
——已载于《中国民航报》
书名:《向日葵不开的夏天》
作者:道尾秀介(日)
译者:于彤彤
出版: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4月
定价:25.00元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5:19:09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56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