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半生缘《半生的缘分,一辈子的生命》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5:17:05
  • 66

生命比死更可怕。生命可以变得更糟、更糟,比想象中最不堪的境遇还要糟糕。

我们回不去了。

闰五月的天闷闷热,窝在床上看一天的《半生缘》却也是个消暑纳凉的办法,一来是故事由下雪的冬季开始这便能带来丝毫凉意,二来则是这小说波澜不惊的讲述口气让人心平气和。于是趁着这样的气氛从一点到六点把书给一口气看完了。

思考了很久,上面两句话哪句更能表现张爱玲作书的意图。头一句是对生命的可怖预测,二句则是对半生缘份的叹息。后来想想或许不应该把所有的心思放置于对一个情字的探求,否则这缘分和这小说便落入了俗套。而张爱玲她的卓绝和才智也是容不得如此的落俗,所以私自将小说的意图定义为对生命本质更深层次的剖析,想必这也是大气如斯的女子真心想抒发的。

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生命的辩证法告诉我们,有生就有死。一旦诞生,就意味着它总要死去。那么我们生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故事里的曼璐算是个悲苦的女人。父亲去世以后作为长女独自挑起了全家人生计的担子。她放弃了本应该如妹妹曼祯一样的高贵,放弃了本应该如所有情侣一般甜蜜的爱情,甚至放弃了贞洁,脸面和未来。她的生命正如句子说的一度变得更糟、更糟。可是她却没有选择死亡,而是向着死亡为着家人也为了自己继续活着。可是当铅华落尽,在应该享受平静和安适时,她却为着今后自己的生活毁了自己的妹妹。可以说前面的曼璐是个悲苦的女子,但她的生命却因为家人而充满意义,后面的她纵然生活着,带着妹妹的儿子,继续忍受丈夫的花天酒地,这样的生命难道不比死亡更可怕么?这样生活着她又是为了什么?

张爱玲的聪明便在此,用几近残酷的语调塑造了一个刻薄的女人,却不告诉我们她活着的理由。没有理由却又塑造另一个对立的女子曼祯。小说里曼璐竭斯底里的怒号:“都是一个娘生的,凭什么你那么高贵优雅,而我却低贱成这样。”难道仅仅是因为曼璐为着她的家庭当过舞女她就卑贱的无法抬头么?

小说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描绘了曼祯同世君缠绵悱恻的爱情。从初时到相处再到一颗红宝石戒指的定情,没有波澜壮阔也没有路转峰回,当我迷失在这样的温婉和平静,开始相信童话中的王子和公主将会过起幸福的生活时,张爱玲却依然用平淡的语调讲述着缘尽半生。语气是这样的温婉,让人以为这转折是个插曲,终会有情人终成眷属。可是她再次出乎意料的坏了冷淡到底,纵使若干年后再相逢,再激烈的拥吻也只能换句“我们回不去了。”

回不去的仅仅是曼祯的爱情么?还有她的生命。在与祝鸿才发生关系以后,她曾经想过死,而且已经打碎了一只碗准备一次了解。可是抱着对世君的爱,她没有死,她生了孩子逃了出来。靠着头脑和智慧作为一个新派女人坚强的生活。若说此刻她的生命还没没有糟到比死还可怕的境地,那么后来她为了孩子又回到祝鸿才身边,回复到黑暗和悲苦的境地,此刻的生命应该是遭到了极点,比死亡可怕无数。又是什么支持她生活下去?我猜想这大概应该是爱吧,她爱着世均,已不单单是爱情,而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信仰。她也爱她的孩子,虽然是祝鸿才混蛋的孩子,但仅仅处于对一个孩子无私的爱,她也选择回去了。她说着恨母亲的冷血和白目,后来的抚养母亲也只是责任。可是责任有何而来,也是心中有爱有良知责任才会由之而生。正因如此,曼祯坚强而误会的活了下去。她的生命即使是比死更可怕,但她也将其活的有色彩。

一母生两女,她们的高贵与否难道真正只是因为起点是舞女还是高材生么?我想到此刻,大抵就能够斩钉截铁地说不是了。向死而生,其实在生命比死亡更可怕时,我们一样也可以选择让着生命散发更绚烂的光芒。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