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Outliers》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反复的思考这个问题,我究竟为何要读这样一本书?
因为10000小时法则?这是学者好久之前就调查出来的结论。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看作者如何鼓吹英才教育的重要性?如果你家境不是太好,***的就直接出局了?如果你出生的年代不好,也可以直接滚回家了?有了天分才能和努力,你还需要无数的狗屎运?
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莫顿的“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理论是这样的:事情从一个错误的假设开始,然而基于此而采取的行动最终导致最先错误的假设成真。作者以此证明他有关冰球运动员的举例是正确的。然而在我看来,这条理论同样适用于作者本人。当他想向读者证明他的理论是正确时,他会把毫不相干的东西全部扯上去,让它们看起来无比美妙和正确。
作者描述比尔盖茨成功原因的一段话,毫无疑问是我目前看过的最***的一段话。
“从8年级到中学毕业的五年,是比尔盖茨的汉堡。无论以哪种标准,到目前他的一系列机遇比比尔·乔伊更加幸运。机遇之一,盖茨转校进入雷克萨得中学。1968年世界上有哪所高中能有主机共享电脑终端?机遇之二,学校的家长会基金足够支付学校的电脑费用。机遇之三,学校经费用完以后,一位同学家长开的公司(C-Cubed)正巧需要周末检查程序代码,既然周末在工作,也就不在乎是否工作到周末晚上。机遇之四,盖茨恰巧找到ISI公司,公司恰巧需要人员编写工资管理软件。机遇之五,盖茨的家正好在华盛顿大学步行范围内。机遇之六,华盛顿大学的计算机恰好每天凌晨三点到六点空闲。机遇之七,TRW正巧与巴德·彭布鲁克有业务关系。机遇之八,优秀的程序员彭布鲁克在需要解决特定问题的时候想到了这两个中学生。机遇之九,雷克萨得竟然同意学生们远行到外地,花一个春季的时间编写电脑程序。”
比尔盖茨的成功,原来就是无数“机遇”的集合?没有这九点机遇,他就是一个失败者?
相比之下,我更愿意相信乔布斯描述成功的那段话,“你永远不知道现在做的事会对以后有何帮助,但当你日后回顾时,你会发现它们都是串在一起的,它们都是必然(大意)”。
“请不要忘记比尔·乔伊的故事。如果他的年龄大一点儿,学习编程的时候不得不面对键盘打孔机的琐碎工作,用他自己的话就是,他很可能就研究科学去了,这样比尔·乔伊还能是现在的比尔·乔伊么?又假如他的年龄小一点,错过了后来为互联网技术编写代码的时机,比尔·乔伊也还能是现在的比尔·乔伊么?”
他不会是现在的比尔·乔伊,可作者难道就能肯定,另一个他不能取得成功么?在我看来,拥有优秀品质的人,做任何事都会成功,最多只是串起来的珠子不同罢了。
况且,作者鼓吹的成功,究竟是什么?一个拥有美满家庭和幸福生活的人,难道不能算是成功?一个能满足自己生活和精神需求的人,难道不能算是成功?
如果所谓的成功只是金钱和声望的顶峰,那么,相对那些极少数而言,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失败者。那么,与其学习那样的成功,还不如学习怎样好好的失败。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5:14:24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56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