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被治理者的政治《被治理者才是社會動力》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5:13:33
  • 51

香港首富、長實主席李嘉誠喜得男孫,滿心歡喜為孩子改為「長治」。「長治」一名引來城中注目,有人聯想到「長實治港」之意。李嘉誠則叫記者去翻查《辭海》中「治」字的意義。查《辭海》,「治」字的意思包括:1、管理。如治國、治家;2 、舊稱地方***所在地。如郡治、縣治;3、有秩序、安定,與「亂」相對。如大治、治世;4、4 治理、整理。如治河;5、研究。如治學;6、醫療。如治病、治傷;7、懲處、撲滅。如治罪;8、姓氏。大概而言,「治」這個詞,是從統治者、擁有較大權力的人角度出發的。

有人治理他人,而我們大部分人都是被治理者。

於是我無法不從書架上找回印度後殖民政治學者帕薩.查特杰(Partha Chartterjee)的著作《被治理者的政治——思索大部分世界的大眾政治》(The Politics of the Governed: Reflections on Popular Politics in the Most of the World)。李長治與被治理者的政治,讀起來節奏很好。而中外詞義竟是奇妙互通的:政策研究中的術語「治理」(governance),乃是進行治理者所使用的或為了進行治理者而使用的知識和技術系統。

查特杰多年來從事後殖民研究,是印度底層研究(Subaltern Studies)的主將,亞洲最重要的學者之一。他非常尖銳地指出,今日的民主制,並非是由人民組成的/為了人民而組成的***,而只是「被治理者的政治」。換言之,他是對歐美的民主形式如代議政制提出質疑,因為歐美以外的地區(他稱為後殖民世界)其實並沒有擁有像歐美那樣長久的現代化進程,許多被西方指為「前現代的時間特徵」其實是在今日的後殖民世界共時地存在的;而西歐北美以外的後殖民世界實際上構成了現代世界人口的「大體」(most)。查特杰的觀點是建基於印度的底層社群研究,但對於整個亞洲都有參考意義。

如果我們把「統治」和「政治」分別開來,學查特杰那樣把後者定義為「民主化的欲望與實踐的場域」,那麼我們到哪裡去找「政治」?查特杰告訴你,是在難民、非法居留者、非法勞工的世界。這些社群弱勢到***甚至不給予其合法公民身份(於是很難參與正規的政治過程如投票)、認定要在現代化的高貴社會裡將之驅逐出去。這些註定被人統治的人,並不想奪取國家統治權、也不想領導中產階級精英的公民社會,只是在各種狀況中,為了生存而這兩方周旋,於是在定義較為不明、法律規範曖昧、在很個別的脈絡及策略的中間地帶實踐,這個中間地帶就是政治社會。查特杰認為,在無論國家還是公民社會都已被少數精英階層壟斷的資本全球化時代後殖民沉滯社會,上述的政治空間才是推動社會改變的動力所在。

本書是論文集,是有許多個體生命的具體故事,比如印度政治領袖安培德克爾,出身印度賤民種姓馬哈拉社群,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一方面要捍衛被壓制在社會底層的賤民社群權益,一方面又在製訂印度憲法、鼓吹平等公民身份等普世價值。又如政治宗教派系的領袖死亡,追隨者如何堅持以令現代人咋舌的信念處理其遺體,而與印共***衝突,演變成流血的革命經驗。書中引用的史料還包括小說,這位學者甚至以散文家的筆法,帶你到印度的政治社會旅行,讓我們體會社會辛酸的層次。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