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讲述青春的故事。
本应该写一个这样的题目“那一季的青春飞扬”,想来想去,这本书中的青春有点潮湿有点沉寂,像旧报纸上慢慢洇开的水迹,有着太多低沉的要素。文中的雨季很多,似乎在证明在那个台风盛行的地方,飞扬的青春还是归于纯白和安静比较好。敷米浆的这部小说让人会想起《九降风》,会想起五月天的《后青春期的诗》,让人想起那个有点像曝光过度的白日阳光下,无风的小巷,安静的阁楼,穿纯白棉布长裙的女孩,赤脚蜷在窗台上看书,脑后是用碎花手绢高高扎成的马尾巴。
小说的口味不重,经常换行的行文风格让这部小说感觉上看去更像是一个电影小说,一个基于剧本的基于电影画面的小说脚本。《然后的然后》的确很矫情,矫情你想骂街;但是这部小说的确感人,你会发现透过那些文字看到过去的自己,看到那些属于过去的青葱岁月。
所以,这种故事是有资本让人小小赞一把的,因为基于这个平台,你可以很矫情地很感慨地很故作姿态地回头看看那些岁月还在不在你的脑回沟深处。
嗯,所幸的是都还在。
对于那种忙碌得已经快要忘记青春是什么姿态的人来说,在这里还很扭捏地码下这些字,显得有点做作,有点矫情。但是,像这本小说一样,它就是一个透光的通道,毫无防备地刺透你的内心,或者残忍地把那些云卷云舒花开花谢的日子摊在阳光下,甚至就像是文章中引用夏宇的诗句一样,把那些过去的故事风干,老了的时候可以下酒。
故事显得老套,但是纯爱或者所谓的言情小说,戏码大抵都是如此一个德行,但是俗归俗,看了之后还是忍不住要感动一把。人的感情的确是一种很微妙的东西。尽管你可以用一百个理由来驳斥这本书是如何如何的俗不可耐,但是对于我这种同样俗不可耐的凡夫俗子而言,已经足够让人能感动上一阵了。
故事谈不上精彩,只是最后那种钟沛文的出现,那种类似反转剧类型的布局,让我想起了藤井树的《六号咖啡馆》,里面刘丽亚身份的揭秘无疑是全小说最催泪的桥段了。你无法想象一个靠着想象生活在寂寞中的人。的确,这种夸张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也许只有在那个特定的年龄,在那些有些张狂、肆意而充满生命张力的时间段出现,在那些拥有着典型青春特质的时候,无论做什么都是显得那么理所当然,理直气壮。
这种类型的小说,只要能感人,就算是感动那么小小的一下下,也就足够了。它不是哲学、不是教材、没有肩负太多的社会责任和深刻内涵,你还能对它有着某种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和要求么?不要太天真了。
感动就足够了。
最后,想说,结局还算圆满,是值得我这样一个比较正面积极向上的好青年大力赞扬的。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5:12:54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56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