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直视骄阳《亲密的人际联结为人生之重中之重》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5:09:23
  • 61

这本书应该说看得比较快,差不多一周多些就结束了,上周四的时候完全完结。

刚刚为了写阅后感,特意又快速翻看了一遍,发觉只是一些闪光的句子引起我的注意力,头脑中没有整合成一个框架。

这是看书时留下来的遗憾,应该先去翻看译者特意作的《读者指南》,可以引导阅读时的思路。

之前看了很学术的《拒斥死亡》,后来看了大气脱俗的《超越死亡》,这本实践为主的《直视骄阳》多少少了些心理冲击力。不过,各个案例带出来了死亡焦虑在日常生活中表现,理论联系实践,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这三本书算是开启了我对于存在主义哲学/心理学/宗教联结点的浓厚兴趣。

先合上书,让我说说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

首先,很多有才智者很想保留住自己的思想,独特之处才是个人的创造。也是此人存在的一种长久留证。这和中国古代哲人提出来的人生三不朽的说法“太上立德,其次立功,最后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一致的。这一点,在《拒斥死亡》里有提到创造性的人倘若找到才华发挥切入点,会能够获得这种满足感。

其次,我想起自己对面临他人死亡的最初体验,是记忆中很敬佩的一位叔叔,和我哥哥同龄,但更为温和些。可惜,非常优秀且纯正的他在中学时候就溺水身亡,当年我们那个区好多人都去看望打捞他的场面,因为大家都听说这个男孩子品学兼优,都希望可以挽救他。年龄尚小的我,不晓得死亡的真正含义,只是茫然的看到后面很多场景大家都很悲伤。但是死亡场景的体验对我带来何种影响,我至今还没有感受到。

这位叔叔,曾经在我因为贪玩就要面临被哥“一顿打”之时,阻止住并批评了哥哥,现如今,我还能够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这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感觉。这个倒验证了作者提及的“波动影响”。“波动影响”指得是一个人中留下来的一些东西,比方某种特质、某些智慧、某些教导,或者是带给他人的舒适的感觉。

第三点,和在《超越死亡》里一致,也是作者极力表达的,让生命尽情绽放,换用尼采的话“圆满人生”、“死的其时”。

死亡焦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个人感觉生活的不如意,感觉自身的能量没有完全释放。

如果创造出了自己热爱的人生也算是一种完满。

作者提出一种解决死亡恐惧的方式-亲密的人际联结。这是人之为人最重要的地方。这也是很多癌症患者在面对死亡之时,会有较大的人生观念转变,对人更为慈悲。

现在打开书,对书籍内容作个概述,识别死亡焦虑,利用觉醒体验,转变观念,通过关系克服死亡焦虑。后面讲到作者自己对的死亡的体验和认识,以及对治疗师的建议。

对死亡,对人生,我们老祖宗说的一句话“朝闻道,夕死足矣”。我觉得这句话经典之极。也解除了人生太多的无奈。不执著于过去,随时随地的人生此刻满足感。

摘录一些引起我思考的点或者我觉得对于我很崭新的可能是作者独特的思考处吧。

1.你越不曾真正活过,对死亡的恐惧就越强烈;你越不能充分体验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

2.每一次选择都以为着新的改变,也意味着放弃过去某些。每个“是”都暗含着“不”。

3.困难的选择常常可以追溯到更深层面的存在命题和个体责任。

4.直面死亡会引发焦虑,却也有可能极大地丰富你整个人生。

5.我活着的时候,无所谓死亡;当我死去的时候,我已经不存在了,为什莫要害怕那些我们永远也感觉不到的死亡呢?----伊壁鸠鲁

6.一切美与完善的价值都取决于它对我们的情感生活的意义。

7.在改变之中蕴含着永恒。

8.你就是囚犯,又是监狱长。

难道就没有你自己能够决定的因素吗?哪怕只有10%?

9.成为你自己

那些没有击垮我的,将使我更加坚强。

---尼采

10.在大多数亲密关系中,你越能做真实的自己、敞开自己,你的朋友关系也就越能深入长久。

11.毕竟,你无法交到新的老朋友。

12.只有当关系与咨访关系相互结合,共同发挥作用时才能带来真正的治疗效果。

13.当一个人被日常琐事缠身时,也就不会去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更不会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了。

注,这则简评本来是放在豆瓣日记里的,后来决定把所有关于书的评论都一一放在书籍本身的评论页面。日记里因为有朋友的留言,就不删除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