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言第二
(续上篇)除了“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这两个规律的发现者是清人钱大昕,号称“三百年来最为博洽”,然而章太炎也是狂人一个,说“钱大昕者,可谓得其中流”。)还有几个的规律也可以顺便一说:
古音没有日母和娘母(r),凡是日娘两个声母的字都要读成泥母(n)。这个规律在方言俗语中时有保留。(古代声母叫“钮”, 所以这个规律称“日、娘二纽归泥。”)
1) 《大雅》:“戎虽小子”。戎r,或者也叫“汝r”、“若r”,都是称谓“你”的意思。上海话读成“侬n”,苏州人读成“耐n”,可证日母r转泥母n。所以,“乳r”,一般在民间都叫“奶n”, 古书遵称妇人为“孺孺(嬬嬬)”,也就是“奶奶”。
还有一个重要的韵部规律叫“鱼、模转麻”,即凡古音中的u韵,后来都变成a韵。
2) 古书中的疑问词尾“乎u”、“欤u”,用方言俗语来讲,就是“啊a”、“吗a”、“呀a”。 古书问多少叫“几许”,许xu,松江太仓往往读成“化”,“几许u”读成“几化a”。在什么地方古书叫“场许”,苏州话读成“场化”,问什么地方就是“啥场化(火)”。
把“古无舌上”、“古无轻唇”(fwbpm)、“鱼、模转麻”(ua)等规律联系综合起来,方言俗语就是古音,就更加有说服力了:
3) 古书“父fu”, 方言俗语读“爹da”、或“爸ba”、 攀附权贵,“附结fu”苏州上海话读成“巴结ba”,就是轻唇f转重唇b,鱼模韵u转麻韵a。
小结:今天方言俗语,不仅发的是古音,意思也是古义。两千年间,依然如故,读来倍感亲切。 随便举点电脑能打出字的例子:
4) 《说文》:“敦,诋也”。 反言诋人就是“敦”,什么意思呢?看上去像是夸你,实际上想要骂你,上海话叫“deng deng侬”, den就是“敦”。 敦促,也是从骂人的意思来的,但已经没有“说反话”的意思了,吴方言的“敦”是古义。
5) 《广雅》“亢,遮也”。就是把东西藏起来,“藏cang”读成“亢kang”,上海苏州话依然如此。
6) 《说文》:“荒,芜也”。事情做坏了就是“荒”,读音为“黄”。 上海人搓麻将“荒番”、“黄番”就是古义(北方也叫“黄”)
7) 《尔雅》:“隐,占也”。隐,有躲藏的意思,也有猜测估量的意思。隐、偃相通,书面语“偃旗息鼓”就是把旗收起来。偃,上海话应该读成ya或者yi,躲起来也叫“偃ya起来”,试试衣服合身不合身,上海话叫“偃偃yi看”。
8) 《左传》:“介恃楚众”。介,就是“有所倚仗”的意思。今天上海话读成ga,借某某人的光,叫“ga伊排头”。
9) 《毛诗》传注:“乔,上竦也”。向上昂起就是“乔”,与“乔”这个音接近的字从这个意思引申。骄、轿、娇、翘、跷……上海话说一样东西不平整就是“乔”,说一个人倔强也是“乔”,比如“头皮乔”。
10) 《汉书》:“鲰生说我”(注:鲰,士垢反)。士垢反,就是反切,就是用“士的声母sh”,用“垢的韵母声调ou”,切出“鲰”这个字的读音——shou(第4声)。 才能劣等的人叫“鲰生”,也写作“鲰头”。 就是上海人说的“寿头”,shou,山东读音为“朽xiu”,湖南转为“宿xiu”。不知道现在说的“秀逗”是不是从这里转来的,据说是“秀逗”从日文的英语shot发音过来的,就是脑子短路的意思。呵呵,不知道,待查……
小结:上古“口头语”和“书面语”不分,辗转绵延,书面语越来越“阳春白雪”,口头语依然“下里巴人”。比如“朕”,秦始皇以后没有一个普通人敢写自己为“朕”,但是口语依然发这个音,称“偺”,今天作“咱”。
书面语,就是要写在纸上,书写是“区分等级”的开始。天子是高高在上的,他说话叫“诏”、叫“下诏”; 犯人是低低在下的,他说话叫“招”、叫“招供”;一般的人之间是平等的,所以互相见面说话叫“照”、叫“照会”。(今天召见各国大使也叫“照会”)。 声音相同,意义相通,但是书写就不同。
未完待续……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5:08:22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56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