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诧异在老陈的藏书里找到这本《中国人》,也就是大名赫赫的《吾国吾民》的最早全译本。于是得闲便翻看起来,整个阅读的过程比我想象的要快很多,也有趣很多,时时能读到让人露出会心微笑的文字。然而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很复杂的书,作者林语堂先生在写书之时正值国难当头,而新旧思想的碰撞无处不在,他成书的立意甚高,自然免不了牵扯进很多当时的政治局面,窃以为作者对于当时复杂的局势所抱持的观点还是书生了一点。但我在此不想也不会谈大事,世事有因果,不用我多说。想来想去,我也只能写点和现实生活有关的琐事罢了,虽然这样的品论不免是断章取义的,或者这样的观点根本就是作者最不想读者所落入的偏见,但70年过去物是人非,同样的文字由不同时代的人读来,感受想必都是大相径庭的。
此书的笔者林语堂先生是近代是一位语言大师,此书是他用英文书的,根本立意就上让外国人理解中国,当然其中也有很多作者对于当时政局的见解。而林先生自身“文化条件”就决定了他能完成这样一项貌似“不可能任务”,他出身中国传教士家庭,从小接受西方教育,游学海外多年,但同时又拥有浑厚的古文根底以及对各路传统学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来他的着眼点和所抱持的观点就变的十分有趣了,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述上。而全文通篇都用那样一种中立的,有别于以往的,甚至带点西洋人特有的天真的口吻来阐述我们所司空见惯的日常的一切。可以想见这样的书在当时会引起多大的轰动。
而在70多年后的今天,读此书却又别样的感触。对身在今时今日的我们而言,那些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早已经不再是笔者当年的新鲜事物,转而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那些我们的祖先留下的传统文化却渐渐褪色。这样的变化而其深刻的历史原因,本无所谓对错,存在即是合理。但不可避忌的事实是,传统文化的断代现象。
从作者那个年代起,我们因为工业文明落后于西方,便奋起直追,免不了事事以西方的为好。然而到了今天,当我们在所谓科学文明,商业文化的潮流中越走越远的时候,有没有停下来,切身思考过这些随之而来的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真是是我们想要的吗?真的是适合我们的吗?好比身在这座被称为国际大都市的城中,努力成为主流生活价值观的一份子,供房贷,养车子,为了吃一顿有名的馆子而等上2个小时。这样的生活真的很好吗?或者用一个比较时髦的词汇,幸福感有够多吗?我只是听到大家都说很累。
其实大家这样辛苦忙碌,不就是为了自己家人更好的生活吗?但问题是所谓的幸福生活一定要通过在主流商业社会中搏出位而实现吗?而在林先生的《中国人》一书里提到的我们祖辈的生活方式,却为我们展现了另一条出路:他们平心静气的听竹赏雪,食蟹吃笋,拥有极高的艺术品味,能在点滴平凡的生活中找到最大的快乐。而且这样快乐是不怎么样需要金钱来实现的。这样的生活是不是很诱人呢?而且仔细想想要实现也不是很难,根本不需要辞掉工作,遁入深山那么夸张,只需当下走的慢一些,多多留意平时错过的风景就好了。当然这样说不无悲哀之处,这所谓的另一种生活方式,原本就是我们所固有的,现在却需要去寻回,但至少我们还可以寻回。
而从另一个角度讲,林先生此书的中译本对于当下人而言最大现实好处就是书中虽然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阐述,但是用的文字都是浅显但却到位的,而且概念十分清晰(因为当年是写个外国人看的),使得当下我们这群没有时间的半文盲也能懂个大概,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的阐述是精准且公平的,绝不是于大姐之流可以比拟。
无论如何,这本书还是很适合大家读一读,那怕只是为了了解一下我们先人的风雅也好。每个章节都可以拆开来看,茶余饭后几天时间也就看完了,但想必受到的启发是可以惠及一生的。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5:07:06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55948.html
上一篇
十二宫《凶手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