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名家與荀子《牟先生的书,还用说》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5:06:08
  • 89

牟先生一方面突破了以往的荀学研究范式,对荀子的思想作了全新的解读,另一方面又尝试对荀学进行现代价值的转换。他对荀学的基本立场和观点,确实具有全新的意义。不过,他对荀子“礼义之统”的解析至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主观精神”、“客观精神”与“绝对精神”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知识谱系,它突出的是精神所经历“正、反、合”三阶段的动态发展过程。牟先生借用了这一说法,却将之视为静态的、具有品级高低的价值标准,以此来抬高孔、孟,贬抑荀子。此种做法不仅有扭曲黑格尔哲学的危险,更可能会造成对荀子思想的误读。(2)牟氏将荀子说的“性”完全理解为“自然之性”,“天”理解为“自然之天”,而且认为荀子对人性的认识要低孔、孟一截。他认为宋明儒家对荀子的人性论认识不够,但是,他对荀子人性论的看法,实际上与宋明儒者评判荀子“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的价值立场如出一辙。因为荀子是儒家,所以,他对荀子有同情的理解,甚至希望能够把荀子思想加以更好的发挥;因为荀子不主“性善论”,所以,他又和宋明理学家一样,纠缠于荀子的“性恶论”问题,继续对荀学采取谨慎和保留的态度。对此,韦政通先生认为:“唐(君毅)、牟(宗三)二先生对传统心性论的整理,及其问题的疏导,在哲学的范围之内,有相当价值。遗憾的是,为了坚持正统观念,势必为后世留下一些无谓的争端,如认为孟子性善论为心性论的正统,于是对荀子汉儒经验观点的人性论,都只能消极地肯定其价值,殊不知荀子和汉儒了解人性的方法,根本与孟子不同,其基本路数,与现代人运用社会科学方法探求人性比较接近。”(韦政通,1990)204(3)牟宗三认为荀子是“以智识心”,而非“以仁识心”,不过,根据佐藤将之的统计,在《荀子》中,“仁”出现36次,“仁义”出现16次(Sato,2003)441。至少说明,荀子思想并没有完全排斥具有内倾性道德特征的“仁”与“仁义”。而且,如若荀子所论的“心”完全是理性化的“知识心”,那么如何解释荀子论域中的道德缘起问题?诚然,荀子的思想具有理性的品格,但是其自始至终所凸显的主要是道德理性。牟先生未免对荀子所论的“心”有“过度诠释”的嫌疑。

牟宗三确实发现了荀学“求善解”的路径,但囿于孔孟正统路线的维护,对心性之学的青睐,使得他对荀子解读存在着强烈的“门户之见”,这也必然影响到了他对“礼义之统”的深入诠释和合理解读。即使如此,对“礼义之统”作出诠释的《荀子大略》总共才55页,依然深刻地影响和支配着港台的荀学研究领域。不论是牟氏后学,如蔡仁厚的《孔孟荀哲学》(台北:学生书局,1984年)、周群振的《荀子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何淑静的《孟荀道德实践理论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等,抑或自由知识分子韦政通先生的《荀子与古代哲学》均无不映现牟宗三的影响。虽说后者对牟氏的观点有所批评,但大抵不否认牟先生对“礼义之统”的基本观点。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