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通往奴役之路《一窝不如一窝》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5:05:18
  • 64

跟其它翻译书一样,针对这本书的评论焦点多在译文水平,而且贬多誉少。纯就编辑角度来看,这个翻译委实不够火侯,好说歹说,都没有到值得印刷出版的程度。

热心的豆友不但指出了此版的缺憾,还列出其它版本。问题是:既有现成的译文,何不干脆沿用前辈的杰作,还要另起炉灶,琢磨出这个别具一格的产物?是出版社的商业顾虑,还是译者的品味特殊?似乎欠读者一个交代。

海耶克的这本大作在1944年问世,已经过了版权保护期限(五十年)。换句话说,原书属于公共版权,张三李四都能翻译,谁都有权出版。另一方面,依据公共版权翻译的译文是否也受到保护呢?比方说,出版殷海光译本的桂冠(或译者本人) 能否主张译文的权利?理论上,这是相关法律未全面涵盖的灰色地带;实务上,尽管侵权的构成认定不易,出版社往往投鼠忌器,宁可闭门造车,也不愿继承前人的智慧结晶。

隔代译者的版本不一定越来越差,但理应越来越好。不知卡在哪里,许多译本彷佛黄鼠狼生耗子,一窝不如一窝。有一回跟出版界朋友提到「吸血鬼」(Dracula),我们认为好时年的版本堪称完美,其它十五个(至少)版本都无法捕捉原著的精神。说来遗憾,最佳版本的译者不详,连出版社都不知去向。读者把书籍当作精神食粮,但出版社通常不这么想,面对乱七八糟的稿件,堆积如山的库存,应收应付的帐款…文字是商品,书籍是装载商品的媒介,很可能装满垃圾,只要换个包装。

经过思果的生花妙笔,重新翻译「块肉余生录」除了劳民伤财没有任何意义。同样的,既然有殷海光的译文可供参照,译者不妨移樽就教,以免他翻得辛苦,咱们看得痛苦。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