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這篇小說,是一個已身爲人母的女子試圖闡釋的哲學觀。她先是對自我進行思省,然後將其獲得的觀念融在她的教育觀裏,傳授給女兒。她教育的是如何種植花樹的方法,而不是直接把花朵遞到你手裡。她明白,過程比目的重要,靜默亦比喧囂深刻。
書出版后,並不急著去買,只是等,等到什麽時候想去書店與它會面,那個時刻自然而然地發生,不需要任何思想上的強迫。我知道她要跟讀者說明一些事物,討論一些道理。不管是說話者,還是聽眾,都應該知道這件訴說與傾聽的事情,容不得心急。好的文字可以揮發出清香而彌久的氣息。好像點上一炷香,煙霧緩慢升騰,彌漫散開,化在空氣中。當人吸入胸肺之中,心臟的頻率便順其自然了。
她說:“如果沒有被告知,大多數事物都具備錯覺或者想像。因為人只相信他的眼睛所看到的。不能夠相信他的心抵達不到的事物。人與他的偏見之間的關係,是一面無法被打破的明鏡。他走在哪裡,見解的影子跟隨到哪裡。”書中的這段話恰好回應了一些浮於表面的評論。人為何總是口出輕狂之言?既做不到一個清醒的言論者,也做不到一個謙卑的旁聽者。話從嘴裡說出來,猶如水從盆中傾倒出去,是有去無回的。謹慎斟酌才是正確。
她又說:“若對世間複雜多變的規律和秩序有了瞭解,也就有了寬容之心。”《月》讓我讀懂了寬容。這是我的獲得。月本身並不是發光體,而是借太陽的光芒使其明亮。它儘管有“借花獻佛”的性質,卻不吝嗇給人間的夜晚增添溫柔的光輝。因為有價值,所以要寬容。
一個女人的一生,從出生,到幼童,少女,再到成年后,戀愛,結婚,生育,撫養,離異,直至老死。這個過程少不了衝動犯錯,然而她是可以被寬容的。她的人生是她自己的,是獨立的,是有所成就的。不因任何流言飛語就輕易失去意義。她也不需要和他人爭辯。她的心壁上刻著永恆詩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她不走來時的路,決心向前。
她不完美,亦是一個常人。她懷著寬容之心生活,也需要你以寬容的目光去看待她。
關於攝影和音樂的部份,本想不多加評價,但這兩者也是表達感情的載體,亦是我喜歡的形式,所以多寫幾行字。只關於內容本質,不談論設計印刷。
Hansey的攝影給人以震撼,蒼茫群山,絢爛夕霞,簇擁雲層,這樣遼闊而荒涼的沉著,不是城市的繁華所能告訴你的。閆月的四首曲子,特別喜歡《敦煌》,仙樂羯鼓,大提琴,鋼琴,吉他,琵琶,以及人聲呼喊,一幅巨大的敦煌壁畫逐漸顯影。我相信音樂不僅是一種莊嚴的儀式,而且是一條救贖和淨化心靈的途徑。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5:03:45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55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