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座名垂青史的园林,已经成为中国式园林的神话象征。它是一座举世无双的园林,然而它带着耻辱的印记,它的片片废墟就是深深的疤痕,标志着一个王朝走向没落,惨遭一向被当作附庸夷蛮之族的外国列强的欺凌。
——邱治平
圆明园兽首在法国被公开拍卖的事仍然甚嚣尘上,也是人们争相热议的话题。有人说这本是属于中国的文物,他们应该还给中国;也有人说不应该去愤怒,那只是法国人在金融危机情况下的一种“下下之策”;更有人说我们应该“以牙还牙”;而牵扯到的敏感政治话题则是“佳士得公司支持***”的评说。
风声水起之时,我在一位朋友的博客上看到了她介绍的一本由法国人:伯纳*布立赛写的书《1860,圆明园大劫难》。当即对这本书产生的极大的兴趣,我非常想知道,站在法国人的角度是如何看待当年“英法联军”对中国的这场掠夺的。但接下来的几天里,当我面对着我阅读过程中陆续摘录的长达五页的书摘,面对着其间联想到的古今种种,我真的不知该如何落笔,才能充分表达我心中的感受了。
提到圆明园,可能我们首先想到的仍是清末高度腐败的朝廷及他带来的沉重民族灾难。诚然,我们痛恨当年的“英法联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他们不仅掠夺了我们的奇珍异宝,还放火烧尽了我们的书籍字画,文源阁的典籍被他们一把火燃成了灰烬。这总使我不自觉地联想到也许并不贴切的秦末的“焚书坑儒”。不同的是英法联军焚烧了我们的书籍字画后,就将我们的同胞沦为他们的奴隶运送这些宝物。“那些可怜的中国人为了一块剩面包或者一块饼干,就让士兵把自己的发辫系在他们的衣扣上,完全象牲畜一样扛着那些沉重的行李包跟我们走”。今日的国人,读到这些字眼会不痛心吗?正如书中借丹拜夫人说的一句话:“中国人对圆明园的伤悼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而今日看来,不仅是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二十二世纪,今后的世世代代可能都将是忘不掉的哀悼。
任何一件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背后特定的历史背景。当西方“洋夷”用枪炮敲开我们的大门时,我们的士兵是在用几百年前流传下来的弓箭与长枪与之对阵……。这些也并不应该成为中国必败的原因,因为连英法联军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精忠义勇的战士很有才智,而且视死如归。弹药打光了,抓起敌人打来的弹片投掷过去。然后赤手空拳与我强攻队拼斗,最后全都战死,有的军官则拔刀自刎……”。这种强烈的民族精神与视死如归的军人气概就是放到今日也是值得人们景仰的,但可怕的是当时的朝廷,他们的自大、丧权、无能,导致了整个国民的麻目、懦弱及以此招来的西方人对当时中国的岐视、鄙夷。认为中国人都是东亚病夫,懦弱且不堪一击。这才是当时中国必败的根本。
曾几何时,“东方”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字眼,意大利人郞世宁曾在中国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他将中国的文化与艺术传到了西方,西方人也渐渐对中国充满了美好的想像,更认为“天朝上国”的北京是古老而庄重、文明而典雅的,有着让人说不出的凝重与大气。但是,当西方人真正看到北京城时,他们失望了,他们只看到一座非常粗鄙、肮脏的城市。处都是肮脏破旧的房舍,失修的碎石路面,垃圾和粪堆使城市臭气冲天。北京的景象与早先他在欧洲的显赫名声太不相配了。其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当一个王朝行将没落时,王土与他的子民焉能安然?市井焉能繁荣?而当他们将《天津条约》贴上北京的墙头时,他们又看到了什么?书中如是说:“他们看着墙头的告示,有的人在做着讲解。应该说,爱国情感在中国是不存在的。满清王朝是一个外族的王朝,中国百姓并不把它放在心上。往好里说,他们不会对它的垮台动多大的感情。往坏里说,外国人这次打败了可恶的满族官员,战胜了他们眼中早已丧失上天庇佑的无能皇帝,他们反而会感到高兴。”多么令人伤悲的评论。这就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当国家主权被践踏于脚下,想得到最基本的尊重已经是不可能,所以,掠夺,在那一刻已经被当成理所当然了吧?
正因为有了这些,才有了后来的掠夺与纵火,有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与割地赔款,中华民族走向了越来越深重的苦难深渊。而且一个半世纪前的苦难在一个半世纪后仍在折磨着我们的国人。***,这个古今皆同的误国害人的毒瘤啊,何时才成不再成为随时代发展而同行的病垢?唯愿历史如镜,可照亮前身后世吧。
中国古代史中有一时期是五胡乱华。那时,外族侵袭,他们将中原的妇女抓起来,晚上是任他们发泄***的工具,白天则成了他们刀下的食物。那一时期汉人几乎被胡人灭族。当时汉人视他们为未开化的人。其实那时的胡人视中原的汉民是最无用的“两角羊、牲畜”。正是这一根本观念的不同导致了那场血腥的历史。如果史上不出现“冉闵”这样一个人物,用同样的方法“以牙还牙”,几乎杀尽了当时的胡人。真不知中国后面的历史是否要改写。而“羊群”这个词,在这本书中不止一次出现。英法联军一路过关斩将,他们看到守城的士兵不战而降、城中的百姓不知反抗却争相自杀。那时他们眼中,中国人就是一群软弱而且无用的羔羊。
这不禁让我开始换位思考。也许我们自认为的善良隐忍的东方文明在今日的西方人眼中仍是麻木懦弱甚至无知吧?所以他们才敢那么猖狂地在整整一个半世纪后继续着他们的掠夺与侮辱。149年前从中国抢走宝物,149年后用这些东西再继续抢中国的钱。在世界金融危机的今天,开出了2800万欧元的天价。他们公开拍卖,并由此引出“达赖”事件,继续支持着分裂中国的活动,难道他们想让历史重演吗?难道想继续为自己将来掠夺创造一切可能吗?想想被欧州封为禁书的《资本论》中的历史发展阐述,想想今日的经济危机及可能引来的社会动荡,不禁让人感到忧心重重。
今天在网上看到有关兽首的最新新闻是买家是厦门爱国商人蔡铭超。他说:“每一位中国人在那个时刻都会站出来的,只不过是给了我这个机会,我也只是尽了自己的责任。但我要强调的是,这个款我不能付。”是的,我非常赞成这句话。与那些文物相比更重要的,应该是这件事带给我们的深刻思考与国民应有的忧患意识,比让文物回家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这种侮辱不再继续发生。否则,贯穿整个中华民族的伤悼将是世世代代,永永远远,这才是我们真正不能接受的。
毛主席曾说:“青山有幸埋忠骨,何需马革裹尸还?”可否有一天,强大的中国让世界感到,我们的文物摆在他们的博物馆里是一种来自中国的荣誉?他们会真诚而友好地主动让我们的文物回家?
其实,对于圆明园的文物,从掠夺开始那天起,相应的拍卖就从未停息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中对这些拍卖史的统计吧:
史上第一次拍卖是 1862年2月26日在杜鲁欧拍卖行举行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诗配画大幅图册被公开拍卖,最终以四千二百法郎的价格被帝国图书馆版画部主任购得,并进入了法国国家图书馆,编号为2500。这四十幅绘画所表现的内容,是乾隆皇帝钦定的圆明园中最漂亮的四十个景观。
在英国伦敦,从1861年4月起,就有来自圆明园的大批物品,包括玉器,珐琅、瓷器、丝绸和钟表被拍卖。5月份,克里斯蒂-麦森-伍兹拍卖行拍卖了罗亨利带回的东西。7月份,另一位军官带回来的各种物品被拍卖。12月,原属于中国皇帝的宫中服装以及一只御玺被拍卖。
1861年至1863年间,在杜鲁欧拍卖行进行了二十来次拍卖。
1861年至1866年间,伦敦进行了大约十五次包含从北京掠夺物品的拍卖。
直到今天,在伦敦,在巴黎,在纽约,在其它地方,仍有据称是从圆明园流出的东西被推荐给买主。
……
这次只不过是国宝“兽首”事件上升到政治高度而引来了国人关注,那,我们关注不到的呢?那些至今仍沉睡在英国、法国博物馆展厅里的中国文物呢?那些至今仍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收藏者手里,而被私下倒卖着的中国文物呢?
我们不应该花高价去买本属于我们的文物,我们应该让他们心服口服、毕恭毕敬地还给我们。不是吗?
拿破仑说:“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而现在看来,这头狮子至今未完全醒过来。
最后。对于我们的圆明园,也让我们看看书中、看看西方人对它尽善尽美的描述吧:
------在欧洲,没有任何东西能与这样的豪华相比拟,我无法用几句话向您描绘这如此壮观的景象,尤其是那么多的珍稀瑰宝使我眼花缭乱。
------当看到这座宫殿的时候,不论受过何种教育,也不论哪个年龄,还是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大家所产生的印象都是一样的:压根儿想不出有什么东西可与之相比;绝对地震撼人心,为确切表达而说出的话是,法国所有的王室城堡都顶不上个圆明园。
------那宝塔建在一座假山上,登高望去,景致美不胜收:“一座座宫殿,一泓泓湖水,湖中荡漾着经过粉饰装潢得五彩缤纷的船只;湖中有一小岛,上面是后宫”。这是人们所能见到的一处最漂亮的景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圆明园里那些令人不敢相信的奇珍异宝,使他们想到的是《一千零一夜》中所描绘的宫殿里的情景,这是他们最能想到的参照物。
------皇帝傧妃的后宫,坐落在一个大湖的湖边。“所能想到的最罕见、最珍贵、甚至最奇特的属于女性的幻想和优美,集此一身”。
……
只是我不禁想问,当皇帝居住在这样梦一般的仙境中,而百姓却挣扎的饥饿与死亡的边缘地,一个国家,等待他的不是灭亡又将是什么?即使没有战争,也将有其他颠覆王权的事件将会发生了吧?
让我们铭记外国人眼中梦一般的园林吧,让我们铭记有一个词叫做“耻辱”吧!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5:03:19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55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