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结论:
1.王夫人与林黛玉。两人关系十分冷淡,王夫人不喜欢黛玉,黛玉也不待见王夫人。
2.贾母与林黛玉。贾母对待遇疼爱有加,是黛玉在贾府最重要的“靠山”。
3.贾母与王夫人。有合作、有冲突。在对待宝玉的婚事上,一个拥林,一个拥薛。力量此消彼长。
下面是论据。
1.王夫人与林黛玉。
全书中(以戚序本为例)王夫人与黛玉之间的对话不多,主要有以下几段。
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王夫人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这段文字出现在第三回,即“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中,写黛玉拜见王夫人。王夫人以长辈身份,本该表示下自己对黛玉的关心,问问路上行程,或是介绍下府里情况,可她劈头盖脸第一句话竟然是——我家宝玉是“混世魔王”,你以后不要踩他!这分明是对黛玉的警告。而王夫人的行为更是奇怪,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要知道,古时礼仪十分重要,东首位尊,自是贾政的座位,连王夫人尚且坐在西边下首,却要黛玉坐东边,这不是存心想让黛玉“失礼”,让别人看黛玉笑话嘛!
再看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王夫人见了林黛玉,因问道:“大姑娘,你吃那鲍太医的药可好些?”林黛玉道:“也不过这么着。老太太还叫我吃王大夫的药呢。”
呵呵,话没说两句就不投机。林黛玉干脆把老太太拉了出来,这不是故意“压”王夫人的话么?
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写贾母王夫人众人各处游玩,到了黛玉处。只见:
紫鹃早打起湘帘,贾母等进来坐下。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王夫人道:“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林黛玉听说,便命丫头把自己窗下常坐的一张椅子挪到下首,请王夫人坐了。
贾母位高,到黛玉处,黛玉当然要“亲自”捧茶,可王夫人的话呢,只冷冷的一句——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这无异于泼了盆凉水下来,黛玉无法,只得罢了。
由此可见,王夫人和黛玉之间关系十分冷淡,王夫人不喜欢黛玉,作为宝玉的母亲,更不会喜欢黛玉这样一个儿媳;而以黛玉性格,也自不会去攀附或讨好王夫人。至于为什么王夫人不喜欢黛玉,有人认为是因为昔日贾母宠爱黛玉母亲贾敏,导致王夫人心里不平衡,可参考第三和第七十四回。
2.贾母与林黛玉。
书中,贾母与黛玉的对话有很多,也容易分析。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写道:
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
很好懂——黛玉初入贾府,贾母对她就非常疼爱。
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中写道:
(佳蕙)笑道:“我好造化!才刚在院子里洗东西,宝玉叫往林姑娘那里送茶叶,花大姐姐交给我送去。可巧老太太那里给林姑娘送钱来,正分给他们的丫头们呢。
贾府发的钱只有一个途径——月例,并且统一由凤姐发放。这里老太太给黛玉送的什么钱呢?恐怕是心疼黛玉,自己拿出钱来贴补黛玉了吧,对黛玉的疼爱,可见一斑。
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写宝玉,黛玉,探春,惜春,宝钗,凤姐等人在王夫人处说话。原文写道:
正说着,只见贾母房里的丫头找宝玉林黛玉去吃饭。
写贾母传饭,不要别人,独找宝玉和黛玉。
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中写黛玉与宝玉闹别扭,传到贾母耳朵里,只见:
那贾母急的抱怨说:“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咽这口气。”
贾母操心,为的是宝玉和黛玉。“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更像暗示在她生前都是极力护着这两个人的。
不多引了,很显然,贾母很疼爱黛玉,也在极力保护自己这个外孙女,故续书中写“掉包记”是很不合适的。贾母无疑是黛玉最重要的“靠山”,也是宝黛婚姻的支持者。关于这点,下面另有论述。
3.贾母与王夫人
贾母有一次公开评价王夫人,且看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 黄金莺巧结梅花络
宝钗一旁笑道:“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贾母听说,便答道:“我如今老了,那里还巧什么。当日我象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他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强远了。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
宝钗的姨娘是谁?自然是王夫人。贾母说王夫人“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自然是不喜欢这个媳妇了。也难怪,贾母喜欢的人如凤姐、鸳鸯、晴雯等,哪个不是机灵,通透的人儿。
贾母辈分最高,是贾府最高“权威”;王夫人是府里地位最高的“媳妇”(邢夫人是填房,没地位也没水平),二人利益诉求其实是一致的——都是尽力发展贾家。可在对待宝玉的婚姻上,看法截然不同。
第三回中,林黛玉刚到贾府第一天,安排黛玉住处时,贾母开始是想把黛玉安置在碧纱厨里,把宝玉挪出外房来同贾母同住。宝玉知道了忙说道:
“好祖宗,我就在碧纱橱外的床上很妥当,何必又出来闹的老祖宗不得安静。”贾母想了一想说:“也罢了。”
对宝玉希望二人“同居一室”这样的要求,贾母居然同意了,而且还是“想了一想”后的结果,贾母“作合之心”可见。
到了第五回,文字是:
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蜜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而在第二十八回,更通过宝玉口补充道:
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
可见,宝黛二人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正是贾母“有意”培养的。
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 通灵玉蒙蔽遇双真”中写道:
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林黛玉红了脸,一声儿不言语,便回过头去了。李宫裁笑向宝钗道:“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
此段有脂批曰:[甲侧]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具不然,叹叹![庚侧]二玉之配偶,在贾府上下诸人,即观者、批者、作者皆为无疑,故常常有此等点题语。我也要笑。
第六十六回又从兴儿口中写出:
兴儿笑道:“若论模样儿行事为人,倒是一对好的。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引此二段,无非是说明贾府上下都认定宝黛是对好姻缘,这姻缘显然是得到了贾母的默许和支持的。
在看王夫人这边,虽然自身地位不及贾母,但她毕竟是宝玉之母,况有元春这样一个娘娘,从和宝钗几回对话来看,她更看重宝钗大方,稳重,并几次夸奖。这跟对黛玉的态度是很不同的。
第二十八回,袭人对宝玉说:“你的同宝姑娘的一样。”
宝玉听了,笑道:“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袭人道:“昨儿拿出来,都是一份一份的写着签子,怎么就错了!
宝钗宝玉的赐礼相同,这就是元春态度的暗示。
贾母的对策呢,一个字——拖。
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中,贾母带领贾家内眷众人到清虚观打瞧,中间张道士为宝玉相亲,贾母当着众人的面,明为巧妙地回答张道士,实则是巧妙地回答了元妃、王夫人:
贾母道:“上回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再定吧。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
“不管他根基富贵”意味着不在乎宝钗家富裕的状况,“命里不该早娶”则是故意拖延——要知道宝钗可是比黛玉大上几岁。
可孩子的婚事,终究是要父母做主的,比如迎春。在第七十九回“贾迎春误嫁中山狼”中写到贾赦为迎春定了婚事,回贾母时:
贾母心中却不十分称意,想来拦阻亦恐不听,儿女之事自有天意前因,况且他是亲父主张,何必出头多事,为此只说“知道了”三字,余不多及。
这里的贾母,只是无奈。又如王夫人赶走晴雯,第七十八回写王夫人“先斩后奏”——赶走晴雯,“提拔”袭人后向贾母“禀告”;对王的一连串行动,贾母只是回到:“既是你深知,岂有大错误的。”可见对这样的事,贾母是在是力不能及啊!
最终的结果,还是王夫人一方占了上风——宝钗最终嫁给了宝玉,可宝钗也没能得到幸福,这不幸福,大约也是宝钗能预料到的。所谓悲剧,最大也不过如此吧。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5:01:57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55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