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曾经如此,此后不再》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5:01:35
  • 362

对于这本书最为常用的评语是:“保罗•奥斯特的处女作”和“非典型传记”。而事实上这本书最为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叙述,叙述本身。

我指的叙述并非作品的形式,碎片一样的片段化的结构形式被称做深受法国实验文学的影响,尤其是以第三人称书写的《记忆之书》,有学术论文和先锋派小说交杂的气息。这样的结构在某些时候显得晦涩和突兀,当然这种结构的安排与作品相得益彰,但就个人偏好而言我更喜欢平实质朴的形式。

我指的叙述是语言。

不能说这是本好读的书。但强烈的个人风格,睿智、繁复而并非浮躁的文字不时的给人带来惊喜。关于孤独、生死、偶然性与记忆的讨论绝不是轻松的话题,可是每当觉得疲累想要暂时放弃阅读的时候,就会有新的一行句子吸引我的眼球让我重新投入文字。大段大段充满鲜活生命力的文字随着作家孤独的笔触流淌而出,以致于我无法勾划出哪一句我更为欣赏。我甚至有一种想要将大段的原文摘抄于此的冲动。文字的涌出。这大概是对这部作品的语言所做的最好的概括。

《一个隐形人的画像》,开篇。

“某一天,生命犹存,那个人拥有最健康的体魄,甚至还算得上年轻,不知疾病为何物。一切如常,仿佛会永远如此。他度过一日又一日,独善其身,只向往着前面的生活。然后,突然之间,死亡不期而至。他微微叹了口气,重重倒在椅子上,而这便是死。这么突然,没有留下一点思索的空间,不给大脑任何机会来想出一个或可安慰的词。除了死亡,除了人难免一死这个无法简化的事实,我们一无所有。久病后死去,我们可以顺从地接受。甚至连意外死亡,我们也可以归咎于命运。但对于一个没有明显原因便死去的人,对于一个仅仅因为他是个人便要死去的人,死亡将我们带到一个离生与死的隐形边界如此接近的地方,以至于我们不再知道我们在哪边。生变成了死,仿佛死一直拥有此生。毫无预警的死。也就是说,生命停止了。而生命可能在任何时候停止。”

这是一篇对父亲的追忆。在父亲突然的死亡之后,作家开始了艰难的回忆之旅。父亲总是与其生活的世界保持距离、总是缺席于所存在的时空的现实使得作家与父亲的感情复杂而难以言表。过多的怨怼甚至是厌恶的感情驱使作家将父亲死亡、葬礼、以及整理父亲遗物的过程描述得荒诞、缺乏意义而透出些许凄凉的意味。父亲的一生也在作家的笔下显得怪诞和冷漠。然而他又是如此用力的在将隐形的父亲的形象用文字勾勒出来(尽管作家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也正是这用力的勾勒透露出一种隐约的眷恋。他想留住那些记忆,那些在零零碎碎失去了存在价值的遗物中间保留着的记忆。不能说这些叙述并非动情。

“一开始,我以为抓住这些东西不放会是一种安慰,以为它们会令我记起父亲,使我在继续生活的时候想到他。但物件,好像不过是物件而已。如今我习惯了它们,我开始把它们当成是我自己的。我用他的手表看时间,我穿他的汗衫,我开他的车四处转悠。但所有这一切不过是个亲密的幻影。我已经把这些东西据为己有。我父亲已从它们背后消失了,已经再一次变成隐形。而早晚它们会崩溃、瓦解,会不得不被丢弃。我甚至怀疑一切都将不再重要。”

在第二部分《记忆之书》中,实验性质的叙述风格更为强烈。将自己称为“A”的作家将自己抽离自己的身体,以第三人称的角度观看着自己的生活。而对过往的记述并非按照常规的顺序或是倒叙,而是按照几个隐约的主题,聚拢,又打成碎片。记忆似乎独立存在于某个客观对象当中,偶然也如同安排就绪于一个孪生而又互相交叉的世界。在这样梦呓般的自叙里,孤独、记忆、诗人、封闭的房间、预言、故事等等意象反复出现,鲸鱼腹中的约拿、鲨鱼腹中的杰佩托与匹诺曹、预知未来而注定不为人所相信的卡桑德拉,《一千零一夜》中的山鲁佐德等等,都以寓言的形式为传记注入非凡的祭祀般的色彩。尤其喜爱作家对他的朋友S的记述,那个热爱红酒的孩子气的男人,对世界的恶意懵懂无知的音乐家,在城市心脏如克鲁索一般过着海难生活的穷困潦倒而又富足和愉悦的人,在恍惚中延续着他一生的工作:一支需要三个管弦乐团、四个合唱团用十二天时间演奏的曲子。“在他苦恼的时候,在他生活绝望无助的时候,他会到A那儿倾诉,结结巴巴地,灰色的双眼闪烁:‘一切都令人惊奇。没有一个时代比这个更精彩。’”

而在整部恍惚的记忆之书中清晰鲜亮的,是作家对儿子丹尼尔的爱。与任何一位父亲一样强烈而又柔软的父爱左右着作家的创作。和自己对父亲的记忆终将慢慢消失一样,作家也以无比感性的笔触写道:“这是个失落的世界。而他突然意识到它将永远失落。男孩会忘记迄今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A与他一起度过的无数小时,对他说过的万句言语,读给他听的书,为他做的饭,为他拭去的泪——所有这些东西都将从男孩的记忆里永远消失。”

也许正因为如此,正因为作家将记忆作为某种生命延续的方式,促使他写就了这本传记。正如他在《记忆之书》的开篇和文末写下的:

“曾经如此,此后不再。要记得。”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