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翻译不是知识的掌握而已,它是一种高深的技巧,只有经过不断的打磨才能获得。这句话果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而更多时候,优秀的译家需要耐得住寂寞,因为翻译毕竟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然而社科版的翻译是绝对拙劣和没有学术良心.让人愤慨!
哈耶克的著作基本上均有中译本,这本The Road to Serfdom现在市面上最常见的便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的版本,但仔细查阅便知,本书的中文版本颇多,统计有以下几个版本:
The Road to Serfdom(1944)
《奴役之途》,燕燮焱 译,(香港)火炬编译社,1956
《到奴役之路》,殷海光 译,《殷海光全集》卷6,(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90
《通向奴役的道路》,滕维藻 朱宗风 译,商务印书馆,1962
《到奴役之路》,张尚德 译,(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85(3版)
《通往奴役之路》, 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各种书商操作版不计,如京华出版社,2000)
从版本角度来讲,现在这个版本可以说是最不理想的,我们看到殷海光先生有一个版本,六十年代的内部批判版亦是经济学家滕维藻先生翻译的,这两个版本可谓是双剑,原因有二,一是,一个是代表内地的最早版本,另一个是代表台湾地区的最早版本,可谓两岸翘首相望;第二个原因则是殷海光先生是哲学家,政治理论家,而滕维藻先生是经济学家,两家合一,正好克服了哈耶克这个怪人涉猎的范围过广的麻烦。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现在已经很难读到两位先生的译本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译本是目前唯一能够得到的版本,但其中翻译问题非常大。
问题有以下几个:
一、译者过多,翻译之大忌讳。
这样一部很简短有力的连贯著作让六个人来翻译是令人惊讶的,译者过多会导致译文口径不统一,风格不连贯,行文逻辑不一致等诸多问题,而这个译本恰恰印证了这一点,有部分章节可谓翻译地一窍不通,而有些章节则酣畅淋漓,更多的章节则是中规中矩,毫无精彩之处。这是让人无奈的,也是令人遗憾的。
二、欧式句太多,行文不流畅。
翻译有两大方法论派别,一为直译,或称硬译,另一则为意译。直译力求尽量贴近原文风格和行文逻辑,追求一个“真”字;而意译则追求一个“雅”字。很遗憾的是,这个译本是很典型的欲追求“真”字却没有把我好方向的失败译作。所谓欧式句即是那种按照英文逻辑翻译过来的中文句子,这样的句子看着全是中文,但却读不通读不懂读不下,造成“三不”现象,是翻译之中的大忌。很多初次读本书的朋友都说读不懂的原因即在于此。哈耶克的原著行文逻辑清晰,用词简单,句式也不复杂,深奥的是其思想,但结果翻译出来之后就变得晦涩艰深,而且只是文本层面上的晦涩难懂,这一下子就把许多读者都挡在了门外。实在令人无奈。
合格的翻译是需要磨炼的,好的译本是经得其时间的检验的,比如徐霞村的《鲁宾逊漂流记》,朱生豪的《莎士比亚全集》,李约瑟的《西方哲学史上卷》,高鸿业的《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版》等等,都成为了各个学科经典著作翻译中的典范,经历了几十年的好几代读者的检验。当然,这样的译作非常少,而且对译者的要求非常高,但是如本书译本这样的拙劣的翻译却也是不能让人原谅的。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5:00:41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55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