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心理小组《极度主观的视角 完全私人的呻吟》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5:00:15
  • 55

这是《拯救乳房》的再版。

毕淑敏在一开篇就说了,5年版约一满就改名换公司再版。不过这个新名字其实是原名,吸引眼球的“乳房”才是被前出版社强行改的名。至少这一点好,免得老读者花冤枉钱——不像沧月之流,出一堆书都是再版又再版;有的直接改名,有的是所谓插图版,更气的是常常出合集、但每次换着用其中一篇文章做书名……弄得你不知说什么好,只有埋怨买书前没多看两眼!

再看“乳房”仍然要感叹,怎么毕淑敏在很早以前就写得这么流水帐了呢!

作为又一名医生转行的作家,毕讲故事的能力不比池莉什么的差。但是这种写作毕竟不是为《知音》补稿,一部长篇小说弄出十多个主人公,每个人的背景就够写一串故事的,这么一凑合也就成了一本书!人物多不是问题,《红楼梦》光出场就上百号人,关键是不能人人都笔墨平均。结果身为治疗专家的中心人物被迫沦为配角,十个病人轮流上演生死离别爱恨情仇,开国兵夫人、当代卖身女、女硕士、女白领、女高官……一嘟噜就是200页。但要说全没关系吧?也不对,每个人的经历多少都和乳腺癌沾边;正是:主题相关、结构松散!一个严肃的心理治疗就此变成一堆女人的血泪碰撞,作者顿生悲天悯人之感,看客也迅速得到满足。可惜作者还嫌不够,非整出点惊悚情节不可!于是突然女病人变男同志、老好男变奸商,连治疗专家也耐不住寂寞,先玩点朦胧爱后遭遇奸商求婚……这故事真是麻辣咸腥臊、五味俱全十全大补,谁都可以在里面找到点小感动小刺激。

此外写建国时代像石钟山,写官场斗争像周梅森,写痴情妹则像海岩,写悬疑像天下霸唱/何马~~呜呼,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原来是《故事会》业余枪手!

对写作能力的严重怀疑还表现在完全用角色代言作者意图,根本歪曲了小说的基本理念。比如十个女病人刚开始见面,彼此都怀着戒心,可是一遇到某些问题就变成一个人了,每每都是“大家说”、“大家就”、“大家都”……实际是把作者想象中的病人反应都集中在所谓的“大家”身上,借此推进情节,颇有点自娶自嫁的派头。很多角色也言行不一、前后矛盾,说明作者对人物的塑造也缺乏手段。不说超龄博士程大妈怎么能一回国就被选中组建心理小组,单说奸商甲通过一次校友会就决定用心理小组来促销保健品这事,就透着蹊跷。要用医师打广告有多少方法,需要这么费时费力吗?甚至为了拢络程大妈,甲居然想出结婚的“高招”——这还是奸商吗?有一丝精明没有?!卖种产品打次广告就要娶回一大妈,医药集团的老总还真是任劳任怨啊,估计也是吃自己的保健品吃成脑残了!最后阴谋败露竟然只会破口大骂,还开除派出去的副组长——对了,这个卧底兼起义的副组长也是一莫名其妙的主~

写作能力的不足也体现在对题材的深刻把握上——别拿毕淑敏是医生、考了多少心理证书说事:写作从来不是对题材的罗列和演习,懂一行不代表能写一行。书中的整个治疗过程乍看合乎规律,实则非常理想化(这一点在毕后来的《女心理师》里更加突出)。作者几乎按照心理学教材布置了整个过程,从人员招募、环境因素、心理瓶颈到关键突破,一丝不苟地复建了一场教学课,再借助十二个组员完成了各种角色扮演。而作者就在这十二人之间来回变换身份,忽而医师忽而病患,再兼忽男忽女,真是好不热闹。可惜好的治疗不是为了上课用,什么意外和突变都有可能,哪有那么容易安排!于是我们看到,好好的心理治疗变成了一场搔首弄姿的自High秀:且看作者如何腾挪转移,一会嫖客一会小姐,一会娇羞一会放荡,自我挑逗、表演高潮……

在看完堪称流水帐之极品的《女心理师(上/下)》之后再读《心理小组》,终于感慨毕淑敏不是写坏了一本书,而是写不出真正严肃的好作品。

=================================

然而公平地说,我是又一次流畅地读完全书。人还是很容易满足的;自从今年看完《寡居的一年》后,看非翻译作品已经不存在期待了……

=================================

旧版没印象,但新版有几处错误挺奇怪。特别是134、142、199不断出现同一错误:一句话没完突然停止,再新起一段,不知道责任编辑是干吗吃的?

至于留美多年的博士还把小组说成“Croup”,就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的错了(Page171~ 17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