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自由及其背叛《“自由”的哈姆雷特》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4:59:53
  • 61

当时,邱晓林老师介绍这本书给我的时候,是因讲述卢梭而起。他说,这本书是他读到的目前关于卢梭的评述中对其自由思想阐述的最恰当最精彩的。

由于是以赛亚·柏林在BBC的讲演,所以可能没那么多拦路的哲学术语,但是我仍然觉得这本书的思路缜密,一路下来火花迸放,很耐人寻味。

爱尔维修读后没留下什么印象,所以略过不提。

卢梭在整个18世纪的欧洲思想界可算是最具锐气、最具独立乃至反叛精神的一位了。就像所有精神骨髓里保有诗性气质的文学家或艺术家一样,卢梭的思想作品同他的人生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即我们平常所说的,他的思想即是他的人,他的人即是他的思想。早在青年读书期间,卢梭就以《论科学与艺术》和《社会契约论》两篇征文炸轰了欧洲阴霾密布的天空,如同一颗横空出世的流星!他竟然公开反对人类的整体文明,崇尚野蛮人的自然状态,将所有文明形态如文学艺术道德科学者之流骂了个遍。他把整个文明看成是野兽虚伪的皮,把人类发展至今的生活形态视为自编的落网束缚,他由此认定人类极其愚蠢。当然这只是豹子雄风的初显苗头。在接下来的一生中,卢梭凭借他无人能匹的天分和不屈不挠的坚韧单枪匹马同所有顽固保留旧制度的国家发生冲突,不论在思想界还是世俗界,他的书无数次被禁被毁,他无数次被宗教权威和***判为伤风败俗、亵渎神灵、叛国等罪行,连他的祖国都实在不能容忍他,其他国家也相继驱逐甚至迫害他,这导致他连续数十年的流亡。当然,在另一方面也促成了晃晃巨作《忏悔录》的诞生。他的思想激越尖锐,连开始极为敬仰的启蒙思想大家伏尔泰和狄德罗最终都与他决裂。卢梭早早地开始了孤家寡人的生活状态。然而这并不表明卢梭是个装模作样的怪胎,他的内心并非常人所理解的孤独,青年时代他受教于华伦夫人,即便被整个欧洲彻底抛弃,他也更加狂飙突进。他或许认为是上帝为他安置了这么一个独一无二的成就天才的地位。他始终不肯向权威和世俗低头,一直到他写完《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直到他永久地闭上眼睛。

如柏林说,卢梭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好斗的低俗之士,是一种天才型的弃儿。

其中,自由是他思想元素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当然,十七十八世纪的思想家们大概都对这个话题津津乐道了一生,可是没有那个人比卢梭更钟爱并用毕生热情来阐释它的。同时正是一生中所遇到的重重阻碍和不平激发了他对自由更强烈的渴望和追索。可是,卢梭又看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足够的智慧和知识将质朴的生活化为真理本身和对真理的识别,他们不具备真正呢个的自我意识。于是他认为,“社会有权强迫人们获取自由”。从此,危险和邪恶就出现了,卢梭开始在思想上将自由转化为奴役,因为他认为真正的自我对虚假的自我实施压迫酷刑乃至屠杀,是为了不知自由为何物、怎样找到自由的人的真正自由,这才算是更高级、更深刻的、更加理性的、更加自然的意义上获得了解放。

这种倾向最终被独裁者和专制制度(法西斯)所利用,他在无意中以最忠诚的心给后人带来了最恐怖的灾难根源,无怪乎柏林要他在整个现代思想史上,“是最阴险和最可怕的一个敌人”了。

在这六个思想家中,看来费希特是最具个人意识的。他明确将个体的人剖析为精神的、内在的、非物质的永恒的灵魂和经验的、外在的、肉体的、物质的自我两个根源。他同卢梭一样深为看重内在自我,将它视为精神内核性质的、不受外界侵扰的本体。正因为这个内在自我的坚强存在,人才可以称为是自由的。他似乎承续了康德的这样一种学说:世界上唯一有价值的东西是这种真正的内在的精神性的自我的某种状态。显然,这一点契合所有本体论和唯心主义思想学说,如儒家思想、佛教、基督教、浪漫主义等等。费希特于是明确提出,宇宙之中唯一具有终极价值的东西便是作为个体的人类。他极为看重人的理想。他说,最有价值的莫过于人类信仰的原则。这也符合所有将人视为万物灵长的思想。对于对自由造成极大阻碍的道德,费希特显得独具慧眼,他提出,道德不是从来就有的东西,而从来就是被人类发明出来的东西。这就好像说,君权神授不是绝对存在的,是君王一厢情愿强制加在人们头上的,于是就对中世纪的神学体系进行了摧毁。他同时赞赏了个体人的艺术创作能力,并将之与以上内在自我的理论相融合。他认为,艺术家顺从某种内在的冲动,他在表现自己,他创作是为了回应内在的要求。回应一词很重要。回应还可以称为服从,而这种服从是一种理想的实现。“他正是为了这种理想而活着,他为之献身,将其视为使命和天职。”正如路所说的,服从于真正的自我是自由。这也就是浪漫主义的观念之源: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是正直献身精神。为了这种理想精神,有必要为他而死。所以,他以及后来的浪漫主义者极为痛恨“背叛”。

后来,费希特将这个自我个体观念进行了提升,从孤立的个体飞跃到作为真正的主体或自我的群体。“自我是一种精神,但它不是孤立的精神。”如后来的马克思所说,个体是整体中的个体,只有在整体中才成为他自己。费希特认为,这样的个体是一个“较大的、神圣的自我”。(待续)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