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传媒变革力《无专业 不新闻》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4:59:39
  • 69

走专业化的正道

刘思坤

一、无专业 不新闻

“由于全民表达时代的到来,新闻报道成为一种‘通用技能’的时候,专业媒体所拥有的记者在接近事实的便捷性方面远远不及‘无处不在’的普通公民,媒体的角色与责任必然发生深刻的转型:

1.从立足于信息的发布权到立足于信息的解释权;

2.从意见的表达者到意见的平衡者;

3.从“社会守望”者到“社会对话”的组织者。”

这是喻国明2009年5月在最新出版的《传媒变革力——传媒转型的行动路线图》中展示的最新的观察。

从单纯的“发布”到“解释”,从简单的“表达”到“平衡”,从唯一的“守望”到“对话”,传媒传统的社会使命让新技术摧毁了,同时又创造性地开拓出新的高度——它面对的不再是一无所知的读者。媒介要想取得良好经营业绩,就必须面对高端读者,媒体采编人员就必须为读者提供真正的洞见与启发,而不再是单纯地就事论事。

任何一个职业都至少涉及两方,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总要被卖出去,这里就有双方对话的艺术。要让买方自觉购买,就必须让买方觉得质量足够好,因此制作者的水平必须高于消费者。

放到传媒界来看,新闻报道已经成为人人拥有的“通用技能”,因此,单纯写作、发布信息的记者编辑没有未来。只有拥有社会洞察力与复杂知识结构的市场化传媒人,才可能在专业领域发力,进而为读者提供独家信息产品。

成为专业领域的记者,不仅能打消记者自己的职业发展焦虑,更成为未来传媒的方向。

忽然想起来网易新闻频道的那句口号“无跟贴,不新闻”。在当下这个“公民新闻”时代,要想做一个称职的新闻人(且先不说优秀),最起码要先做到对某一个领域持续的观察与积累。不仅要给读者奉上带有洞见与启发的事实个体与事实组合,甚至于围绕着“读者应该知道什么”这一媒体使命,提供传媒人自己的评论与观点,从而启迪心智,传递智慧。

无专业,不新闻。不走专业之路,媒体从业必然死路一条。

二、一个正道

年轻人最应该知道自己不适合做什么,而不是寻找自己适合做什么。如果在年轻时就能找到自己适合做的职业,其概率如同摸彩票一般,小得很。我不敢奢望,但经过不断的试错与碰壁,我最起码知道了自己不适合做什么。

学术之路难以给自己带来成就感。大陆学术行政色彩浓烈,来自***部门的钱与资源制约着高校治学的自主性,而校园内部管理权力归属模糊,分权不公导致职位重叠,事业编制又令人偏于安逸,行事效率低下,内耗严重。除了几个名牌大学稍有起色,体制积弊使得学术极易偏离正道。

我喜欢写字,如果暂时无法看到学术发展空间,我会回到专业新闻采编上来。

然而,走法治深度调查之路空间甚小。在深度调查道路上行走的传媒人,不乏深爱其中孜孜以求者,也不乏求得声名鱼龙混杂者,但诸多无奈在现时无法取得突破:法治环境在基层依然污染严重,牵涉到重大利益分配的事宜,***往往一手遮天,左右司法。更有甚者,体制内的官僚如果行事不当,抑或成绩过于突出,也会成为异己被悄然干掉,不服者成为“高级访民”,加入到浩浩荡荡的队伍里。

这种环境下的工作,故事基本遵循同一种模式,而每天看到的人间痛苦又在不断刷新,人的心理如何保持平静?因为无法释怀,所以无法快乐,因为无法快乐,所以无法坚持。

而真正的商业财经写作在中国刚刚发育不久,转型环境又带来丰富的故事、人物与形态。从这个视角来看,生活在这一国度就显得令人兴奋。

商业是社会物质生产的源泉,因商业串通起了政经文化的各个方面,商业文明的思想产出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史与商业案例完全可以作为观察社会的绝佳切入点,这是思想与方法论上的“沁香之地”。在这里能够收获更多的人间冷热、博弈沉浮、利益纠葛的***,对于我而言,这才是职业带给人生价值的来源。财经专业新闻方向才是正道。

三、企业家自传:企业史写作的最好角度

商业传媒人方军在《我的2008年商业阅读经验》一文中写道:自己更“愿意选择由企业家自己撰写的自传性书籍,因为它们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内部视角,弥补了公司史天然的不足。其实,从国外引进的公司史书籍中,好看的、有价值的大多是企业家和新闻记者或咨询顾问合作的作品,新闻记者(或影子作者)能补充‘把故事讲精彩’这一环,咨询顾问能补上‘把实际经验理论化、概念化’这一环。”

企业史的写作,视角和目的非常重要。视角的选择,最佳的模式就是走进去再走出来。走进去异常困难,不妨让建立并发展这所企业的企业家带着你进入,而走出来就需要自己的功夫。目的在写作过程中把握很难。因为大多数企业史写作都想告诉读者:这个企业的结果——无论成功或失败,都是有理由的。所有故事与理由的堆砌,都是为了证明企业或成功或失败。

其实企业史的目标读者都不是傻子,他们对这个企业或多或少有了解,他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事实陈列,而是专业人士提供的意见与观点,更需要非线性的、复杂而丰富的故事,这其中有人物的喜怒哀乐、人性的举棋不定、最最重要的是活生生的人面对这个巨大变革时代时的无奈。

四、美丽的杂志:《第一财经周刊》

第一眼看上《第一财经周刊》是在它创刊后将近一年的时间,却一下子喜欢上了它。因为杂志厚,栏目又多,要想分辨清楚栏目的内容与外在视觉区隔,异常困难。而《第一财经周刊》舍得留白,舍得缩小字号,舍得删除冗长的文字,让每个栏目都成为个性鲜明的生命。阅读时,不必来回翻阅目录查找栏目,因为你一看到内页的视觉设计,就能知道它的栏目基因了——这才是真正美丽的杂志。

好的杂志之所以成功,其一半来自于视觉美感。听说刚创刊2期的《中国周刊》的视觉总监已经被调走,期待它第3期的改观。

来自:http://blog.sina.com.cn/liusikun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