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第三波《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4:59:29
  • 73

这几天看书的速度还可以,用不到两天的时间看完了30多万字的《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并把一直没看完的梁文道的《常识》看完了。亨廷顿的《第三波》是研究20世纪后期民主化问题的重要著作,尽管如作者所说这本书“既不是一部理论著作,也不是一部史书”,却仍然通过敏锐的观察和详尽的描述揭示了一个时间段内发生的民主化过程及其原因和表现,在这个时间段从1974年葡萄牙政变开始到1990年为止,或许还会延长,大约有30个国家由非民主政治体制过渡到民主政治体制。

民主是当今时代政治生活的主题词之一,尽管对其内涵以及具体实践还存在很大争议,但民主已经成为一种普世价值却是不能不承认的事实,纵然有很多人指出民主的弊端,但恐怕没有那个政权敢说自己是不民主的。而民主不是从来就有的,这又涉及到由非民主政体向民主政体过渡的问题,也就是民主化的问题,亨廷顿归纳历史上的民主化过程,划分出三次民主化浪潮,即1828年到1926年间的第一次民主化长波,1943年到1962年间的第二次民主化短波,以及1974年至今的第三波民主化,而在各次民主化过程之间还伴随着两次回潮,许多新民主政体又退回到非民主政体,尽管如此,民主国家的数量还是增加了,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进两步推一步”,总体上还是进步了。在本书中,亨廷顿主要从现实层面上定义民主,赞同熊彼特的定义,即民主是这样一种制度安排,“个人通过竞取人民手中的选票而得到做出决定的权力”,在这里,重点关注的民主的程序性意涵,而暂且不考虑民主作为***权威的来源,以及作为***所服务的目的这类含义。而相对于民主,作者将民主政体的反面统统归结为威权主义政体,尽管具体国家存在很大不同,但确实都能体现出权力集中等非民主特征,这样简单化的归类也无可厚非。

何以在一个时间内集中出现民主化的浪潮,恐怕是任何一个见证者都想要问的问题,亨廷顿试图对其原因进行解答,波浪式运动的原因多种多样,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概括为单一原因、平行发展、滚雪球和流行性万灵药等。而具体到民主化的波浪式运动,则有更多极其繁杂的相关因素可以提供解释,实际上没有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这一复杂的现象。要想分析第三波的原因,需要首先明确转型的模式,包括轮回型、二次尝试型、间隔民主型、直接过渡型等四种模式,另外还可以加上非殖民化型作为一种特殊类型。在作出这些划分之后,造成这些国家发生变化的自变项主要有五个,威权体制的合法性问题、六十年代全球性经济成长、天主教会的变革、外部行动者在政策上的变化、以及滚雪球或示范效应。应该说这些原因都是互相缠绕在一起的,或者说一个自变项可能也是另一个自变项的依变项(本书的术语,也叫因变量),比如合法性危机就与经济发展有着紧密关系,经济发展过程中突然出现的挫折就容易导致民众对政权的不满,而依赖于经济绩效实现合法性的威权政体也面临着经济发展带来的中产阶级壮大和教育水平提高等新因素,后者会导致反对威权整体的力量不断增长。天主教会的变革主要与梵蒂冈教廷承认社会变革正当性以及教会参与民主进程有关,天主教会的这类变革使得天主教不再是经济发展的障碍以及威权体制的拥护者,反而成为反对力量的保护者和支持者。外部力量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强调民主的欧共体对东欧和南欧国家的吸引力,美国以民主和人权为主要内容的外交政策变革,以及苏联减少对东欧国家的干预消除了民主化障碍等。而新时代通讯科技的发展使得某个国家的变革很快传到其他国家,引起其它国家的变革,当然,示范效应只能作为一种刺激因素,引起变革的因素还是应该从内部来寻找。不过亨廷顿也提到,有利于民主的社会、经济和外部条件的出现绝不足以产生民主,而政治领袖的动机在推动民主方面却起着很大作用。当然,没有这些条件,政治领袖也只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民主化过程错综复杂,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因为非民主国家本身就存在诸多类型,包括一党体制、军人政权和个人独裁等,这三种体制向民主的转型方式各有不同,所造成的结果自然也存在区别。亨廷顿根据***和反对派的相对重要性的不同,将这些国家向民主过渡的类型划分为三种,即变革(***实现的民主变革,***力量大于反对派)、置换(政权垮台,反对派领头,后者力量大于***)和移转(二者势均力敌时,通过谈判而采取联合行动)。一般而言,原有政权的统治者都不愿放弃权力,只有在他们发现统治已经维持不下去的时候才会希望通过民主化来挽救自己的地位,在权位不保的时候,则希望能够免于惩罚,当然,他们的目的能否实现还取决于其力量与反对派力量孰强孰弱。可以看到,***中存在改革派和保守派之分,而反对派中也有温和派和极端派的区别,一般而言,要想实现二者的合作,一般依赖于改革派和温和派,而压制保守派和极端派,后两者一般倾向于保持现状或者激烈的改变现状,都不利于民主化进程以及民主的顺利实现。另外需要明确的是第三波民主化的共同特征,亨廷顿将其归结为妥协、选举和非暴力,而这些特征是大部分民主化国家的实际表现,当然特例除外。妥协是民主的重要特征,要想实现民主,这一特征必不可少。而选举则更是必要的程序,在实际选举过程中,反对派出人意料的获得很多选票甚至占据多数,这就为民主化的顺利进行和民主的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而这一结果恐怕也是***所意料不到的。亨廷顿将这一民主化浪潮的经验教训归结为:那些想要继续掌权的威权领袖们不该举行选举;那些需要民主的反对派团体不该抵制威权领袖们所发起的选举。

巩固权力也是民主化国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包括转型阶段存在的转型问题,产生于特定社会的情境问题,以及体制问题等,而面临的首要问题则是对威权体制下犯下罪行的政治人物如何处置的问题。是法办还是宽恕显然很难抉择,毕竟正义需要伸张,民主体制的合法性需要维护,受害者的感情也需要照顾,但如果将这些人物法办,则面临着政变的危险,很多人当初之所以支持变革也是出于不追求责任的承诺。可行的做法一般是调查但不追求,揭示真相但只限于损害他们的名声。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不法办、不惩罚、不宽恕、不遗忘”当然,这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仍然有很多国家对军人等政治领导人物施加了惩处,但因为国情的不同,造成的结果也很不同。民主体制不一定产生良好的绩效,因而容易在民众中产生幻灭感和失落感,因此要想巩固民主体制,不仅需要培养民主的政治文化,还需要对民主进行制度化,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通过选举实现政权的二次易手,用台湾的政治语言就是实现政党轮替。另外,就是应该结合前面提到的有利于民主的条件,采取措施创造这些条件。

最后需要明确的这一波民主化浪潮的走向问题,还会有回潮吗?还是会继续推进?毕竟造成民主化的原因是会变化的,而其走向到底如何也很难确定,不仅是上述客观因素起作用,政治人物的理念倾向、政治能力等主观因素同样发挥着的重要作用。而要了解民主化的障碍和机会,还需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着手,很显然,这些因素随着国家的不同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当然,本书的缺陷在于没有对政治人物的重要性进行全面分析,使得本书在解释力上显得很不足,尽管作者强调后者的重要性。

《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

作者:[美]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译者:刘军宁

目录:

序 第三波:二十年之后看未来

前言

第一章 内容

第一节 第三波的开始

第二节 民主的含义

第三节 历史上的民主化浪潮

第四节 民主化中的问题

第二章 原因

第一节 波浪式运动探因

第二节 民主化波浪探因

第三节 第三波探因

第四节 合法性的衰落和政绩的困局

第五节 经济发展与经济危机

第六节 宗教变革

第七节 外部势力的新政策

第八节 示范效应或滚雪球

第九节 从肇因到肇端

第三章 民主化的过程

第一节 威权政权

第二节 转型过程

第三节 变革

民主派准则之一:改革威权体制

第四节 置换

民主派准则之二:推翻威权政权

第五节 移转

民主派准则之三:就政权变革进行谈判

第四章 民主化的特征

第一节 第三波民主化的共同特征

第二节 妥协、参与与适度交易

第三节 选举结果:预料之外,还是清理之中

第四节 低度的暴力

第五章 持久

第一节 巩固权力及其问题

第二节 虐待者的难题:法办与惩治,还是宽恕与遗忘

民主派准则之四:处理威权政权的罪行

第三节 执政官式的难题:三心二意而又强大的军方

民主派准则之五:节制军方权力,促进军队职业化

第四节 情境问题、幻灭与威权怀旧

第五节 民主政治文化的培养

第六节 民主政治行为的制度化

第七节 有利于新民主政权巩固的条件

第六章 走向

第一节 第三波肇因:持续、削弱,还是有所变化

第二节 第三波回潮

第三节 进一步的民主化:障碍与机会

第四节 经济发展与政治领导

本书重要名词

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10月第一版 310千字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