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我的名字叫红《关于风格,关于红》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4:58:31
  • 76

作者选择了这个奇怪的名字,直到中段才出现的名字“红”,除了给予人无限的猜测之外,对于这个词的不同所指,每个人会衍生出不同的情境理解。譬如说,红于我,是活力,也是杀戮。所以它本身的矛盾表征代表了一种无法概括的特性,亦可满足于作者所阐述的种种对“风格化”的否定判断。

当然,如果选择主人公的名字作为标题,可能选择任何一个都有失偏颇,因为每个人都在扮演重要角色,唯一联系这一切的宗源,可能还是要追述到生命的本质,红色的鲜血。

书本囊括了太多的深奥学识,关于土耳其鼎盛时期的世界观,关于西亚的艺术人文表现,关于禁忌时期的个人情感,以及充斥其中的对三界神学的崇拜等等。每一种都可以对人造成极致的诱惑,因为他们离我们遥远,充满神;但同时也具备了一切让你敬而远之的要素:单一情节冗长、线索复杂、背景特殊、翻译词令等等。

所以,我说平心静气去读书是书本创造的修为,浮躁只能忽略细节,亦不可称之为读。前半段的铺垫令人绝望,读到一半的时候实际上已经了无兴味。一直坚持的原因则是对此种风格的迷恋:我不给你答案,但也不掩藏答案。最后发现后半段才是汹涌的血红蔓延,关于人心,关于世道。

作者对于“风格”提及甚多,表面是希望能够通过对于每个细密画家的风格描述寻找到杀人凶手;到后来,这种描述就转变为作者对于艺术标签的批判。风格带来声名,但也伴随着陷阱;去风格化的作品才是对于原始艺术、技巧的尊敬。他所谈的欧洲风格的人物肖像画(应该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古典油画)对土耳其细密画的巨大冲击,其实隐喻了一个时代变迁中必然要遭遇的文化洗礼,这一次,是风格作为武器。每个人对自我的迷恋自古就有,在西亚的禁忌下,这种欲望被无限制吹涨,当释放的契机来临,心理防线会第一个崩溃,仅剩的政治、宗教胁迫就变成每个人心中的仇敌。

那么,欲望所带来的强大威力,足以决定毁灭或者重生。书中最后对于细密画由于新一代苏丹的属意他物而瞬间冷却,即为此表。

本书却无太多风格可言,可能正是作者力求的。对于故事本身的叙述,细节精致,旁征博引自不必说,小动作的描画也夺人。很多书籍可以给人画面感,但基于自己对情境的有所了解;这本书,因为陌生而给予你太多可能,以致于无法勾勒出完整的一幅街景,一个人物。但那些关于杀人心理的叙述,却像心声吐露似的真实演绎,以致于对于屠戮,我也升华出一丝神学的拜仰。

实际上,作者一直在渲染的生死无界,生命只是一个人在宇宙中的一小段经历,无形中营造出痛非痛,悦非悦的唯心主义论调,是与我所处的真实、残酷的世界相违逆的。每次阅读的过程便变成了逃离,也是现实与思维割裂的最严重的时候。读毕,再回味红色的细密画,红色的血淋淋的尸体,红色的烛火,红色的瞳孔凝血⋯⋯红,变成一种宿命的象征,既然你从红色中来,那么结局注定要凝固在红色之中。

关于红的神学渲染,之前的《达芬奇密码》也有涉及,基督教中的圣母、伊斯兰教的安拉仿佛皆浴血而生,而鲜血之后,却能够赋以平和、肃穆的威严。所以我们成为信徒,不无红的关系。这是一个怎样的颜色呢,它让你狂躁,也能让你信仰。

我会渐渐忘记阅读时候的痛苦过程,书本中的道理才会像浮印一样轮廓清晰。在既清晰又迷离的生活中,无法不在意声名;只有偶尔忽略了自己的存在,才是遁世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