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早在CCAV10《人物》给欧阳应霁做的专题里就以撩开面纱。时至今日才得以看见,价格是阻隔的因素。但是人家装帧印刷确实需要那么多的成本啊~
买了这本书不是自得而是馈友,可见我还是很吝惜我羞涩的囊带。
阅完这本可能多数人认为是高昂食谱之后,满是雀跃羡慕和不解疑惑。欢欣的是《半饱》让我再次回忆李安的《饮食男女》。人生不就是食吗?做食,进食,拉食。期间过程的辛酸、甜蜜、火辣、凄苦并非咸知,只有自己知道,只有用自己的舌头尝尝才知道,只有用自己的舌头尝尝才知道自己好不好这口儿。狐疑的是里面最高频的不是中华美食,反而是泰式风情、地中海口味……难道三联的编辑故意拿捏,特设一种调调——传说中的小资,连欧阳最爱的蛇羹在内的中华美食刨除在外。
“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准备好了才下锅。”——《饮食男女》
所以我们还未蓄势待发就已跳进高温的油锅。是不是有了共鸣?是不是有了同样的心理认同感?
你是不是还没有准备好人生的出处就已经被赶出了学校?是不是还没有准备好结婚就已经进了洞房?是不是还没有准备死去就已经太平?
当然这是细碎了饮食文化后的一则立场。往大了说,其实我还是以为饮食即人生。
对于食材的处理,在中国菜里面包含的最为广阔,不仅有烂熟于心的煎、炸、蒸、煮、炒、炖、红烧、家闷还有在外涉猎的烤、焗等等。
其实《半饱》中缺少的远远不止缺少红烧,还有很多对于食材的加工办法。为何不去怪罪它们的缺失,只是对红烧念念不忘?还振振有词列为标题?
因为那是我的生活。
红烧。首先是对于食材的粗放型的精挑细选,红烧会对食材的品质会有上等的要求,而对于形状就不会像炒菜那样繁复的苛求。接下来在水里放入各味香料——那些纷繁复杂,风格迥异,单个咀嚼起来奇异无比的枝枝叶叶、颗颗粒粒在一起等待着接下来的水***融。最为可爱的就是烧的过程了,先用大火轰轰烈烈的翻腾锅里的各色物质使之疯狂起来,后来改用小火,慢慢巩固着奇妙化学反应的产物。最后等一切都完成了,成品无论从颜色还是味道上都是那么浓烈,美味经过长时间的膨胀渗入食材的每个纤维、每个细胞,每次咀嚼,食材的每一部分都会迸发出混合了千味的汁液,当食物吞咽后许久,香浓还充盈在口腔里徘徊。细细的甜蜜在最后展现出来,说来奇怪,感受甜的味蕾在舌尖,却在烧菜中最后才感受到,这或许就是烧菜的与众不同之处吧。烧菜缺少不了糖,但它不是以表象的甜蜜参与构成,而作为味道的一种慢慢渗透到心脾。
浓烈,细细的渗透这种滋味。不断膨胀,不断夸张,而结束的终点并不是觉得这种浓烈呛人,恰好相反的甜蜜。
红烧,不是浓烈致癌的烧烤,不是温婉无味的清炖,不是浸淫油荤的焦炸。它有别于其它。它就是我要的生活。
少了红烧,就少了我。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4:57:49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55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