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The New Paradigm for Financial Markets《究竟什么在终结?弗里德曼是平的。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4:56:58
  • 55

【博客:西西的西六区】

【2008年10月5日 http://society.mblogger.cn/west6/posts/200326.aspx】

自九月上旬以来,就华尔街投行的破产(雷曼兄弟)、被收购(美林)和转型(高盛、摩根士丹利),媒体上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在宣告、讨论或记录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即“投资银行时代的终结”。里面能盛下的内容很多,比如监管松弛、杠杆式投资、风险度量……,题目很大。够不少人写论文或者编畅销书拿到中信出版社去卖的。

《纽约时报》今天有一篇文章,讲的是华尔街的一个时代要结束了(End of an Era on Wall Street)。文章里也写高档餐馆老板、也写地产经纪人、还包括脱衣夜总会,但是最有意思的一段实际上和烧钱的方法无关,而是描述了美国国会需要十分艰难、排除阻力、既要劝说铁杆共和党(为什么要国家干涉市场)也要对民主党议员、尤其是他们所代表的选民费口舌(为什么要用普通纳税人的钱给华尔街富豪们擦屁股)才能够通过 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所反映出来的民众心情。

文章提到,由于美国当代经济结构的“非工业化”,导致制造业萎缩、工厂关门,已经属于中产阶级的人们也发现工资收入大减,甚至严重到失业;但是在同一时期,美国经济呈现的却是金融业的蓬勃发展(翻译成好听的中文,就是市场资源的配置从第二产业流向第三产业中的金融服务业,实现国民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以及华尔街天才们的财富暴涨。在这种背景和情绪的影响下,7000亿美元的拯救方案当然会被抨击为显失正义与公平。

这就一下子让我想到《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在他那本《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里面提出的一个观点:在全球化合作日益紧密的时代,一个美国人如果不想因为自己的工作被外包给其它国家的人而失业,就应当是:(一)对社会而言,是一个在客观上无法被替代的具体某个人,或者(二)具体是谁无所谓,但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经验,较难被外国人替代;如果都不成,那么就只能是(三)做一个普通的美国老百姓但是始终能够因应客观情况的变化、当原来的工作被消灭以后很快掌握新技能。

第一类人指的是好莱坞影星、球星、音乐家等等,他们是不可替代的人,因为大家认的就是那张脸和那副手艺,自然不可能被别人取代。而金融人材,就是被弗里德曼列成第二类的。

现在的情况是,恰好是这些“先进美国人的代表”把事情搞砸了,其破坏力的程度远远高过第三类普通小老百姓玩儿砸了的后果。区别在于小老百姓要自寻生路,而金融业有美国***来买单。也许金融机构的交易员们将来的工资奖金要下降了,但至少没有全体失业,由***把各大金融机构的烂资产接手,咸鱼仍有翻身的希望。

尽管华尔街的金融家们不是“第二类人”的全部,但是有他们这样一个很坏的例子,并且如果被仔细探究之后发现原来美国金融业是虚假繁荣的烂摊子,那么《世界是平的》立论所缘之本相就是存在不小的偏差了。可能要有人站出来说弗里德曼是一个见识平平、满嘴跑概念的大忽悠。

× × ×

索罗斯也提出了一个大终结,但他讲的不是“投资银行时代的终结”。和索罗斯提出的大终结相比,那个未免有些肤浅。索罗斯认为的是,所谓“市场自动调节以达平衡”(market equilibrium)的论点再次被证明破产,把现代经济学所倡导的市场经济自我调节奉为圭臬的金融市场范式可以被埋葬了。索罗斯提出了整个金融市场的新范式—— Theory of Reflexivity 理论。见其新著 The New Paradigm for Financial Markets. (已经读完,可以另写一篇读后感。)

索罗斯认为,人类可以寻求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这属于“认知功能”(cognitive function),并且人类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世界、以求使得客观情况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这属于“参与功能”(participating function)。

假若索罗斯只说出这些来,他也就不过是个中央党校小秀才的水平,这不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嘛!所以他一定得多搞出些新意来,不然我没工夫看完他那本书。

索罗斯的基本观点是:在经济活动中,前述的两种功能(认知和参与)并非是独立发生、互不影响的;经济活动的主体试图通过观察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判断,从而采取相应的行为,但是他们自身的活动已经形成了对市场的参与,并且产生了影响,所以经济活动主体对于客观情况的理解永远都是不完善的。一切经济行为,都只能是在这一不完善的基础上进行的。

可是在实践中,并非一切经济行为都是在认识到这一不完善的基础上进行的。由此,索罗斯展开了对于“披上了科学的外衣”的现代经济学的批判:

在观察供给-需求曲线的基础上,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市场自动调节以达均衡的观点,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自由市场学说,在里根-撒切尔时代得以被全面推行并指导着国家政策,冷战的结束更被视为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的全面胜利,而格林斯潘推崇“市场自我调节”放弃监管,索罗斯送给他一顶“市场原教旨主义者 ”(market fundamentalist)的帽子戴戴。在索罗斯看来,正是由于现代经济学在认识上的盲点,使得经济学家和***们基于错误的理论基础,一直奉行错误的政策,并伴之以“放手发动群众自己管自己”的监管懈怠松弛,酿成大患。

回到索罗斯提出的在 cognitive function 与 participating function 两种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他借用了在社会学和数学上使用的术语为自己的理论冠名:reflexivity(自反性)。因此,他在书中提出要把自反性理论作为研究金融市场的新范式,和自我调节与市场均衡说拜拜。

索罗斯此一理论在他从前的论著已经被提出来了,见 Alchemy of Finance (汉译《金融炼金术》)。他的 Theory of Reflexivity 在思想根源上,基于哲学家卡尔波普(Karl Popper)提出的“开放社会”和“以‘可被证伪性’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观点。波普是索罗斯在伦敦经济学院的老师。索罗斯自己也认为,他是因为没当成一个哲学家,才摇身一变下了海,成了金融家。这本150余页的小书,用了25页来探讨他提出的适用于经济学的自反性理论,阅读那一部分所消耗的脑细胞,是大于研究衍生金融产品的。

说不定索罗斯自认世界应当这样记住他:思想者,慈善家,……金融家。

Reflexivity解释起来挺费劲的,这一篇也没打算当作读书笔记来写。如果用中国式的写意手法来总结一下索罗斯先生的 Theory of Reflexivity,也许能用五个字意会一下:

人在画中游。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