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活着《对于活着,观点是多余的》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4:56:55
  • 76

这本书,刚出来的时候,我就听说挺感人的,很多人会看得流泪。

而我那时候正处在刻意保持平稳情绪时期,我排斥一切引起我情绪激烈变化的人与事。

所以,碰到那些感人的电视访谈或者反映现实人情冷暖的节目,我一律关机。自然也不愿意接触此类文学书籍,甚或当年选择理工科,除了理想主义在起作用,内在也认为将时间纠结在情绪之中,纯然浪费。总之,我害怕情绪的波动,因为我怕自己承担不起,怕被情绪完全浸透。

曾经,有三个场合听到这本书,第一次是一朋友聊天时,我提到,不愿意看小说,尤其那些引起我情绪变化的,所以,至今都没有看过《活着》。他说《活着》是本好小说,值得一看。

第二次,是在图书馆,一位老者在我旁边准备将书籍借走,我一眼看到那红色封面上的熟悉字样,我笑了笑,说听说这本书里的故事苦哈哈的哦,老者亦说,《活着》是本好书,值得再看。

第三次,差不多一个月前,在一次晚会活动中,和对方提到了生死方面的话题,他说自己八年前曾经因事故,连续七天昏迷,一点意识都没有。从那以后,他的人生态度就有了很大的变化,把很多事情都归于命,或许带有点消极。年纪轻轻的他说这话时,我感觉到一股淡淡的凉意。关于生死,他提到自己看《活着》这一本书就够了。我只能说,知道了生命的虚无和无常,才更要积极的生活。

几年之中,三次听到《活着》,mp4里早已下载了这本小说,前段时间看完了前言。昨天和今天下班路上就着迷般阅读,以至于不由得停了一会,坐在马路沿直看到光线变暗。

这本小说,我流泪了一次,是描绘福贵埋葬家庆那段文字。但整个阅读下来,我只觉得心里有一种沉甸甸但对这种沉甸甸又似有种疏离的感觉,明白余华为何说“再也没遇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了”,因为他完全活在当下,他的一切人生体验和当时的处境都是那样的浑然融合。他对生活是充满了情字的。这种情,是用心活着。尽管这个心也曾经是那般顽劣,全扑在赌博上。但有一种迥乎一般定义的热情或着说真性情。这个好像带有点最近听说的心流之说。

福贵的大福大贵只是在青年初期之前,过惯了纨绔子弟的生活,吃喝嫖赌都做过。难得是有家珍一直在他身边。这样的女子全然付出得让人不知道说什莫好了。付出其实不是最辛苦的,辛苦的是,连付出后说服自己的希望都没有,家珍一直在希望丈夫的心的回归,因为报有希望,所以,她能够做到为丈夫为自己心中的家活着。一直为希望而活着,这希望投射在不同的人身上,什莫时候这个希望没了,家珍作为女人的生命也就终了,除非她能找到另外的希望。

福贵后来被抓去做过壮丁,经历过战乱/土改/文化大革命及后来的改革年代。他的经历浓缩了中国上个世纪的大背景。

福贵的父亲为福贵而死,福贵的母亲为福贵而死,福贵的儿子有庆为春生的孩子而死,女儿凤霞为生儿而死,妻子为女儿而死,女婿干活而死,孙子因豆子而死。

福贵自从赌钱输了,家产陪光,父亲因此而去,老长工长根成为乞丐后,整个人的心态如同他已经完全虚空的财产一样,有了一种空的基调。对于人生的很多事情,有了一种接纳的状态。他有过反抗,但后来又都全然接受,这一点,在被拉壮丁的经历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所以,听到别人说他和他的老牛“两个老不死”,他竟然也不生气。他对生活有一种投入,浑然融入生活中。这一点,今天偶然看到一句话,说大都市清晨的地铁里,大多数人只是身体在去上班,而心却一百个不愿意,身心并不合一。我想这就是为何,于华说自己见过很多和福贵外在形态一样的老人,但是只有他如此难忘。估计是大多数人身心是分离的。所以有 "一大把年纪全活到狗身上去了。"

他和家珍一样,他的希望也投射在家人身上。但不同的是,他在战争期间目睹过太多生死,不知死,焉知生。所以,内心已经悄然接受了他人的命运自己是无法决定的。所以,他没有那样多的抱怨,以往他赌钱输后,也没有对龙二燃起仇恨,而这正是很多人无法做到的,我想这一点是他爹给他的。他爹说了句“赌债也是债”,让我印象深刻。

在上次音乐讲座上,恩铱提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古典音乐家是柴可夫斯基,点评了其中的一段曲目,虽然柔意甜蜜,但对于他人的幸福,自己保持一种疏理的态度。我特意上网查找老柴的介绍,《悲怆交响曲》是其绝笔之作,对于命运多斗争和追求;相比较而言,福贵是代表了一种中国人的人生观念。孔子曰“五十知天命”,所以,福贵在孤老一人的时候依然能够保持一种明快心境活着。而那过往的的人,也在他心里活着。写下这话时,突然有一种开悟,活着的人,不仅为自己,也为那活在心中已经去的人。多停留一会,那去的人就多活一段时间。这是怎样的一种情啊。记得在一次读书会上,一研究过生死的台湾女子说,这世间最让人放不下的就是情字。但最后“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当情已过,那会是一种回归自然的通透舒畅吗?

有人说过“如何表达写作无明确标题的作品时所体会到的那种不明确的感觉呢?这纯粹是个抒情的过程。”这部小说,我觉得作者也许并不想明确表达出他对活着的观点,所以观点在这里是多余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阅读全文